加強預算資金績效評價是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迫切需要和全面推進預算績效管理的重要內容,也是專員辦轉型后財政預算監管的重要職能。為確保財政政策取得預期效果,遼寧專員辦積極探索績效評價的有效路徑。
一、明確工作定位,增強內生動力。
以績效評價為重要抓手,將專員辦業務嵌入預算績效管理,充分發揮就地就近優勢,促管理,見實效。以結果為導向,科學評價財政資金支出效果,為完善政策提供依據和意見建議,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同時,督促相關單位落實改進建議,提高項目管理水平和效果。
二、深入學習領會,找準工作方向。
做好“四個方面”學習:一是學習掌握政策出臺的背景,二是吃透工作程序、內容和方法,三是明確專員辦履職的內容和要求,四是消化財政部司局的具體指導意見和工作要求。從“兩個維度”入手開展工作:一是從加強財政資金管理的維度,對資金分配、使用和管理的規范性進行評價;二是從加強項目建設效果的維度,從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管理效益進行評價,為開展績效評價工作做好充分準備。
三、實施立體化工作聯動,確保評價有效推進。
一是積極與財政部相關業務司局溝通,把握工作方向,領會具體要求,在司局的指導下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二是加強同省級財政部門的溝通協調。我辦牽頭成立績效評價工作小組,配備業務骨干力量,邀請專家參與績效評價,協調省級財政部門和相關主管部門共同參與,按照省、市、縣三級資金撥付環節,落實各層級財政部門的管理職責,形成了專員辦與地方財政部門共同監管機制。三是加強與項目主管單位溝通,充分聽取一線工作人員意見和建議,將績效評價與實際工作緊密結合起來,使評價工作“接地氣”,提升評價工作的實效性。
四、做實評價基礎工作,把握評價重點。
圍繞項目投入、過程、產出和效果等評價內容和指標,運用“加、減、乘、除”做好績效評價。做“加法”——廣泛搜集有關資料和信息,從項目立項、可研批復、制度建設、任務落實到資金撥付,全過程收集與項目績效評價有關的資料和信息,通過召開座談會,走訪和實地調查,全面了解項目實際效果。做“減法”——按照重要性原則,將大量的資料和信息進行歸集和分類,結合評價要點,對項目關鍵環節進行重點分析。做“乘法”——由點及面,對于抽查發現的問題,及時向省級相關部門了解問題存在的范圍,區分普遍性和特殊性,增強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做“除法”——歸納提煉,在繁雜的信息表象中總結分析問題及產生的原因,提出完善政策和績效評價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五、積極應用評價結果和經驗,提升監管成效。
一是向財政部報告績效評價中發現的問題,為財政政策的完善提供依據,同時報告績效評價工作開展情況,便于財政部相關司局進一步指導工作。二是督促相關單位落實改進建議,從而提高項目管理水平和實施效果。三是從績效評價入手,研究探索實施項目的中期評估,研究績效評價結果對績效目標審核的應用,使預算監管逐步向事前事中轉移,進一步提高中央財政預算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