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巴東縣書記陳行甲撰文,公開談了很多扶貧干部“早就想講卻不敢講”的問題——有少數(shù)貧困戶帶著“我是窮人我怕誰”“我是小老百姓我怕誰”“我掐著你玩”的心態(tài),被國家的好政策養(yǎng)得“渾身不舒服”,不如意就去找政府“碰瓷”;有少數(shù)貧困戶對來家里幫扶的干部很麻木,認為干部比自己更得急,因為自己不脫貧干部交不了賬……(2016-11-07 09:來源 中華網(wǎng))
針對巴東縣書記陳行甲有關扶貧工作中存在一些消極現(xiàn)象,“一石激起千層浪”,網(wǎng)絡上有共鳴也有質疑。一個國家級重點貧困縣17萬多貧困人口如期脫貧,“軍令狀”已經(jīng)簽下,時間緊,任務重,等不起、慢不得。千斤重擔“亞歷山大”可想而知。作為縣委一把手的陳行甲撰文公開談了多扶貧干部“早就想講卻不敢講”的問題,指出極少數(shù)人抱有“我是窮人我怕誰”的“寒號鳥”懶漢心態(tài),“等靠要”的依賴思想,這些實實在在存在的問題雖然不是普遍現(xiàn)象,但也絕不是極少數(shù)地方的“特產(chǎn)”。
這位書記實事求是講真話沒有錯。說真話是提出問題,緊接著就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措施。這就是毛澤東關于過橋的方法論。扶貧就是任務,精準脫貧的方法就是“修橋”,如期脫貧就是效果。如期脫貧關鍵還得靠自身的努力,關鍵是貧困人口脫貧的參與度和積極性,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政府幫扶你就必須挺直腰桿子站起來向前走。
由于自然條件千差萬別,貧困原因形形色色,盡管如期脫貧困難重重,任重道遠。陳行甲沒有以偏概全,夸大扶貧的難度,他不是消極怠工,不是掩蓋問題報喜不報憂,而是敢于正視問題和矛盾。所以,只要各級黨員干部保持共產(chǎn)黨人為民造福不忘初心,發(fā)揚百折不撓長征精神,打掉扶貧道路上的“攔路虎”,有困難就克服,切不可畏首畏尾,教育群眾自強自立,就一定能夠實現(xiàn)如期脫貧的宏偉任務,就不會成為“軍令狀”下的馬謖。
【作者 謝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