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既無名山大川、又少名勝古跡的平原城市,最近兩年,廊坊市的鄉村旅游風生水起。尤其是今年以來,全市鄉村旅游呈現快速發展之勢。數據顯示:今年“十一”黃金周,廊坊市累計接待游客160.41萬人次,同比增長125.11%;旅游收入5.86億元,同比增長23.89%,創歷史新高。其中,赴鄉村旅游的游客占到80%以上。
鄉村旅游正在成為廊坊市全域旅游的引爆點。采訪中記者得知,這主要得益于人們觀念的轉變、得力措施的實施和領導的重視。廊坊市委、市政府最高決策層在謀劃旅游產業發展時充分認識到,雖然廊坊旅游資源匱乏,但地處京津之間,區位優勢獨特。對此,近年來該市對旅游業重新進行了審視和定位,決心以融合發展為手段,以重大項目建設為突破口,重點發展鄉村旅游,以此引領全域旅游發展,把廊坊市建設成京津冀及周邊地域游客休閑旅游的首選目的地。
“從發展趨勢看,當前旅游市場呈現大眾化、散客化、休閑化趨勢,休閑游、近郊游和鄉村體驗游逐步取代傳統的觀光游,已成為我國主要的旅游模式。京津冀都市圈有將近2億人的旅游消費市場,為廊坊發展鄉村游、休閑游、體驗游提供了巨大的消費市場。”在9月30日召開的廊坊市旅游工作推進大會暨鄉村旅游動員大會上,廊坊市委書記馮韶慧這樣表示。
吹響集結號
鄉村旅游“盛裝”起航
相比其他城市,廊坊市的鄉村旅游起步相對較晚。但是,發展步伐卻異常之快。
深秋時節,記者走進了位于香河縣劉宋鎮境內的國家濕地公園,萬畝荷塘雖然早已過了荷花觀賞的季節,但仍有不少游客在荷塘里游玩。據香河縣劉宋鎮相關負責人介紹,每年的6月至8月,劉宋鎮萬畝藕荷基地都會吸引游客前來賞荷,游客最多時達到50余萬人次。目前,劉宋萬畝荷塘已經發展成為北方平原單體面積最大的蓮藕種植基地,旅游高峰期最高日客流量達到1萬人次,荷塘所處的慶功臺村被評為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
劉宋鎮是廊坊市鄉村旅游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廊坊市全力叫響“京津樂道 綠色廊坊”旅游主題口號,圍繞“京津冀休閑目的地”定位,規劃和推出了“影視文創、鄉村休閑、溫泉養生、騎行競技”四大品牌以及“第什里風箏小鎮、大城紅木文化小鎮、國華影視小鎮、威武屯騎行小鎮、別古莊核雕小鎮、莊絡親子農場小鎮”六個新興旅游目的地,形成了“一個口號、一個定位、四大品牌、六個小鎮”的廊坊旅游品牌體系,并在2016全國鄉村旅游發展峰會上進行了發布。
目前,“1146”旅游品牌體系,圍繞鄉村旅游全面展開。前不久召開的廊坊市旅游工作推進大會暨鄉村旅游動員大會明確提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廊坊市的旅游業發展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發展全域旅游為方向、以鄉村旅游為重點,立足京津冀、面向環渤海、對接國際化,全面推動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力爭到2020年把旅游業培育成為廊坊轉型升級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滿意的現代服務業。
旅游工作推進大會的召開,吹響了鄉村旅游的集結號,真正由廊坊市委、市政府統籌和推動的鄉村旅游正式起航。“要切實提高認識,切實把認識變成行動、把資源變成財富、把創新變成創業,使鄉村旅游實實在在變成支柱產業。”廊坊市市長陳平在主持旅游工作推進大會時這樣強調。
項目作支撐
增加旅游發展后勁
今年的金秋十月,對于廊坊市安次區第什里風箏小鎮來說,是一個收獲的季節。借助第九屆中國(廊坊)國際熱氣球節暨第什里金秋風箏節的舉辦,第什里不僅獲得了“中國最美鄉村”、“國家3A級旅游景區”及“廊坊職業技術學院風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基地”的揭牌,而且還通過體驗乘坐熱氣球、美麗鄉村采摘游暨鄉村馬拉松、第什里·楊家將文化武術節等主題和配套活動的陸續開展,在國慶七天長假里吸引了41萬人次游客到第什里村觀光和旅游,讓當地村民和企業賺了個“盆滿缽溢”。
“第什里旅游文化休閑風景區是廊坊市以第什里村原有的風箏產業為基礎,結合美麗鄉村重點打造的一個大型綜合性項目,總投資15億元。”廊坊市旅游發展委員會主任鄒冠通介紹,第什里風箏小鎮從2014年開始打造,采用“政府+企業+專業合作社”的管理模式,由政府投資基礎設施建設,企業投資景區項目建設。目前,該景區已完成投資超過了1.5億元,新修道路6公里,新建風箏館、村史館、風箏橋、御繡展館、民居改造,以及村莊綠化等10多項工程。
發展鄉村旅游,離不開項目的支撐。近年來,廊坊市立足鄉村資源,突出地方文化特色,面對京津龐大的都市群體,把廊坊元素融入到各個項目設施建設中,相繼開發和建設了一大批精品鄉村休閑和文化旅游景區。目前,總投資98億元的文安魯能生態區項目正在加快建設,項目規劃占地面積9497.4畝,建設內容包括森林度假、生態農莊、鄉村運動等區域,建成后將成為文安最大的生態旅游示范區;永清縣韓村鎮“林棲谷森林溫泉度假區”有序推進,項目定位為高端休閑度假,總投資2.05億元,將依托北京新國際機場提供高品質養生、養心、養老旅游產品,全力打造成為“北方最大的洋家樂度假基地”和京南國際度假小鎮生態休閑之城……
記者從《2016年廊坊市重點旅游項目進度季報表》上看到,截至目前廊坊市共有包括鄉村旅游在內的旅游項目79個,總投資923.02億元。其中,2016年共有新建、在建項目61個,未開工項目18個,今年計劃投資93.21億元,前三季度已完成投資58.76億元。
發力“旅游+”
占領游客“心智空間”
第一、二產業發展既受限于資源環境,又受限于市場容量,而旅游產業等第三產業則有巨大的成長空間。“十二五”期間,廊坊市年接待游客突破了2000萬人次,旅游業總收入突破200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旅游業收入占GDP比重從5%提高到8.41%;A級景區從2010年的14家增長到2015年的24家,2016年又增長到了33家,其中4A級景區達到6家,充分體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但是,在同質性的旅游產品層出不窮、市場競爭愈發激烈的當下,缺乏觀光資源的廊坊,如何才能占領游客的“心智空間”?對此,該市積極從傳統的景點開發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轉變,努力豐富旅游業態。他們堅持把旅游業作為帶動各個產業發展的發動機,充分發揮“旅游+”功能,結合新型城鎮化發展旅游特色小鎮、結合新型工業化發展工業旅游等。同時,發展鄉村旅游普惠群眾,帶動百姓增收致富。今年5月份開展的第二屆中國廊坊·第什里風箏節,為期9天參觀人數突破60萬人次,銷售收入達8000多萬元。在這期間,第什里村平均每家風箏戶收入在20萬元以上,最高收入達到200萬元,一個手工定制風箏最高賣到1.2萬元,拉動上萬人就業。
不僅如此,廊坊市還著力培育旅游產業生態圈,積極開展各項活動和培訓,促進景區、旅行社、餐飲業、投資人等各旅游從業人士之間的深度信任、誠信合作。今年上半年,廊坊市成功組織了首屆鄉村旅游創客大賽,對征集到的350多名在廊坊農村開辦農家樂、做農副產品電商、經營民宿和采摘園的鄉村創客組織起來統一進行培訓,培育了創客精神。目前,首屆創客種子已經開始在鄉村旅游業里“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