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樓鼓樓拱極樓,樓樓歷史悠久,兵城鋼城葡萄城,城城事業繁榮。”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名片。透過本土作家白寶的幾句詩文,張家口市宣化區的三張名片躍然紙上——鐘樓、葡萄、宣鋼。
到王家灣桑干河大峽谷玩漂流,到觀后村觀賞百年漏斗架葡萄,到青泉戰國紅瑪瑙交易市場買瑪瑙……近日,來自省會的宋先生在宣化玩了兩天,仍然意猶未盡。
宣化是我省的老工業基地,緣何吸引像宋先生這樣眾多的外地人到此體驗休閑旅游的樂趣?
宣化區委書記張聰告訴記者,大旅游是宣化打造“經濟強區、文化名城、美麗宣化”的重頭戲,是實現老工業基地轉型發展、綠色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建設美麗鄉村、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核心抓手”。當前,宣化正在集全區之力打響一場文化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攻堅戰,塑造“京西第一府、千年葡萄城、上谷戰國紅”三張旅游文化“新名片”。
三張“老名片”與三張“新名片”的疊加效應遠大于1+1=2。今年前8個月,該區接待旅游人數突破7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1億元,同比增長28%。
變挖“鐵礦”為挖“文礦”,構建大旅游全新格局
沿著洋新線南塔兒村鄉窯子頭村一條道路向南方向行駛,少頃,一座童話般的城堡——“假日綠島”矗立在眼前。
穿過兩旁果實累累的“秘密森林”采摘園區,記者來到開滿鮮花的“甜蜜藍灣”婚慶攝影區——這里種植著薰衣草、馬鞭草、菊花等多種觀賞花木幾百畝。幾對新人正在拍攝婚紗照。而在不遠處的“瘋狂農莊”動物城,羊駝、孔雀、鴕鳥、牦牛等幾十種動物吸引了很多孩子和家長。
“這里原來是座養豬場。想不到吧?”陪同采訪的假日綠島生態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愛東告訴記者,2006年,在外地開礦幾年的他回到老家宣化創業,從養豬做起,后來又搞起了蔬菜種植,近幾年開始向旅游業拓展。“回過頭來看,只有發展旅游的路子是完全正確的。”劉愛東解釋說,現在是全民旅游時代,可宣化市民休閑度假場所卻很少。“假日綠島”正好彌補了這一缺口。
“過去賣果蔬時,價格高一點老百姓就很敏感,可搞起果蔬采摘后,價格高很多市民也高高興興,特別是轉型發展旅游后,第二年就顧客盈門。”他高興地對記者說。
在宣化,像劉愛東這樣從其他行業“跨界”到旅游業的企業家越來越多。
宣化山川俊美,人杰地靈,人文、自然稟賦厚重,境內古化石、古墓葬、古遺址、古建筑星羅棋布,僅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有宣化古城、下八里遼墓、柏林寺等7處11個點,五龍壁、立化寺塔、關子口遺址等省級重點文保單位5處6個點。
如何把宣化的歷史文化傳承和豐富的旅游資源轉化為宣化的發展優勢?宣化區在以壯士斷腕、抓鐵有痕的決心堅決淘汰煉鐵、水泥、球團等落后產能的同時,確立了發展大旅游、大健康、大物流和新能源、新技術、高端制造等綠色新型產業的戰略布局,并把文化旅游作為加快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的主導產業來抓。該區提出,緊緊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京張聯合辦冬奧、行政區劃調整等重大機遇,全方位、大力度宣傳推介“千年古城、千年葡萄、千年陶瓷、百年工業、百年教育”等具有濃郁地域文化內涵和特色的旅游產品,豐富拓展客源市場,引領文化旅游產業跨入“多點開花、多元發展、全域推進”的新階段。
“旅游+”為產業升級插上翅膀
“沒想到這里竟藏著一座薈萃千年陶瓷文化的寶庫,真是太震撼、太漂亮了!我是經朋友介紹帶孩子來這里現場體驗‘私享瓷’的,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陶瓷文化在這里得到了完美的詮釋。”9月13日上午,在位于宣化區幸福街的國玉陶瓷文化博覽園里,從北京趕來的王女士對陶瓷文化園贊不絕口。
誰也不曾想到,這座陶瓷文化博覽園竟是在一個廢棄的日用陶瓷生產車間基礎上改建而成的。
張家口市宣化國玉陶瓷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吉承文指著博覽園內的陶瓷時空隧道說,國玉陶瓷文化博覽園的前身是宣化第三陶瓷廠,生產的高中檔日用陶瓷曾出口多個國家,后來因出口政策原因導致經營困難。
“把陶瓷生產與工業旅游相結合,才讓一度陷入困境的老陶瓷廠煥發了生機。”吉承文告訴記者,為了讓“旅游+”元素融入整個陶瓷生產,企業決定在9月份把所有車間都打造成工業觀光目的地。
在宣化,像國玉陶瓷文化園這樣的文化旅游重點項目,全區將重點建設55個。
宣化區作為享譽全省的老工業基地,區縣合并后,全區三分之二的工業企業集中在傳統的鋼鐵、礦業、煤電等行業,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大環境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要求,宣化區一方面用足用好老工業基地改造、綠色轉型發展試點城市政策,推動啤酒、陶瓷、機械制造等傳統制造產業向高端制造轉型升級,一方面鼓勵企業結合生產流程發展工業旅游。截至目前,該區已建起國玉陶瓷文化博覽園等多處工業旅游目的地。
同時,該區還樹立農業與生態旅游業融合發展的理念,將種植、養殖、采摘、手工藝品生產等元素融入“大生態旅游”棋局中,依托元子河生態旅游度假村等旅游觀光精品項目,打造現代精品觀光農業旅游帶和休閑度假基地,并扶持城區及東望山、大倉蓋、趙川等鄉鎮的30余家健康養老公寓發展,打造京西北旅游健康養老基地。
文化搭臺 整合盤活旅游資源
以紅黃縞為主,集色彩美、質感美、自然美、工藝美、裝飾美“五位一體”,質地堅韌細密,質感溫潤通透,色澤濃厚純正,色彩富于變化,這就是近幾年大熱的上谷戰國紅瑪瑙。
9月13日,記者在宣化青泉戰國紅瑪瑙市場看到,原石展區、批發市場和各精品店人流攢動。在其中一家門店,3位慕名前來的石家莊客人一次購買了1萬多元的戰國紅瑪瑙制品。
市場負責人告訴記者,僅3年時間,宣化的戰國紅市場就由相約成集的地攤交易,發展到了占地160畝、擁有上萬平米交易大廳、300多個商鋪、20個精品展示廳的規模,具備了較為完備的市場功能和相對完善的交易平臺,年交易額高達10億元以上。
“上谷戰國紅產品的發掘,延伸了旅游產業鏈條,補足了旅游產業‘短腿’,正在成為宣化的一張新名片。8月底,為期3個月的‘京西第一府·美麗新宣化’——2016中國·宣化文化旅游博覽會剛剛在這里開幕。本次博覽會包含6大類30多項文化活動,必將大大提升宣化戰國紅的文化旅游品牌。”該區旅游部門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戰國紅已經成為宣化旅游文化的重要標志。
近年來,宣化區按照“文化搭臺、經濟唱戲,融合發展、市場運作”的思路,著力打造“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模式,引進培育文化旅游龍頭項目,整合盤活旅游資源,打造精品旅游線路,培樹文化名片。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黃永亮向記者詳細介紹了8月初啟帷、為期3個月的“中國·宣化文化旅游博覽會”盛況:美術、攝影、書法展文化味十足;中國文化名人走進宣化為上谷戰國紅瑪瑙代言;陶瓷博覽會、明星演唱會等文藝活動精彩紛呈;城市古葡萄園采摘節、百年工業、百年教育專題巡展集中亮相……6大類30多項文旅活動把宣化區全域文化旅游新業態推向高潮。
宣化區還積極盤活文化旅游資源“富礦”,不斷加大宣化古城的保護修復力度,相繼完成23個修復項目,逐步復原明清時期宣化古城“京師鎖鑰”歷史容貌,宣化文化古城景區被評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并入選第二批“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宣化古城墻與南京、西安等12個城市打捆加入“中國明清城墻申遺”行列。
區長費再宏對記者盤點了宣化文化旅游重點項目建設的成績單:截至目前,全區文化旅游產業已完成投資30億元。黃羊山文化園、“假日綠島”歡樂農場、青泉戰國紅瑪瑙交易市場、城市傳統葡萄園已成為張宣地區人氣最旺的休閑度假景區和旅游商品集散地。宣化區的目標是,力爭到2023年,旅游年接待50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2億元,文化旅游產業GDP占國民生產總值達25%以上,建成“河北旅游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