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頭戲”。國有企業是推進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要堅持國有企業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動搖,堅持把國有企業搞好、把國有企業做大做強做優不動搖。《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對國有企業綜合改革進行了頂層設計與總體規劃,是在我國新的發展階段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行動綱領。隨著《指導意見》出臺,“1+N”國企改革配套系列方案陸續發布,新形勢下國有企業的改革面貌也漸次清晰。可以說,我國國企改革進入加速期,各項改革措施在有條不紊地推進。
在國企改革進程中,只有通過理性分析當前國有企業的改革策略,深刻理解國企改革背后的推進邏輯,才能夠切實把握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精髓,扎實推進各項改革,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從而真正讓國有企業的筋骨強健起來、讓國有經濟的活力迸發出來,推動國有企業發展改革走向新階段。
正確看待新時期國有企業的改革策略
改革策略是改革推進思路、推進節奏與推進路徑的綜合方略。新時期下國有企業改革策略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是穩中求進、穩健謹慎。這種穩妥漸進改革策略體現在實際改革進程中。國有企業綜合改革方案受到社會高度關注,從醞釀到出臺經過了一段時間,可見頂層設計之慎重。從作為國企綜合改革方案的《指導意見》全文看,主要明確了本輪國有企業改革的總體目標與方向,對于其他關鍵性議題,沒有進行一攬子的具體規定,而是主要提出原則性思路,將諸多改革重難點議題留待在改革進程中不斷解決。此外,在重大改革問題上不搞“一刀切”,不片面追求速度與數量,堅持從實際出發宜改則改、穩妥推進的原則。
二是放管結合、統籌推進。本輪國企改革回應現實挑戰,力圖做好“放”與“管”的平衡,將釋放企業活力與完善國企監管作為兩大核心關切。從《指導意見》提出的主要改革舉措可以看到,“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等主要回應如何適應市場機制、釋放企業活力的問題,“強化監督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加強和改進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主要針對改進國企監管的問題。實際上,放與管沒有必要作截然區分,釋放企業活力與完善國企監管應相互融合統一。
三是重點突破、上下協同。國企改革任務千頭萬緒,蜻蜓點水、淺嘗輒止的改革難以達到改革目標。對此,本次國企改革任務重點突出,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排頭兵,國有企業將承擔較重的結構性改革任務,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化解過剩產能與國有經濟布局結構調整將是未來國有企業改革的工作重點。與此同時,還要加快人事制度改革。人才是推動企業發展的核心要素,人事改革是國企改革的重難點環節,包括實行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企業薪酬分配制度、深化企業內部用人制度改革,等等。此外,還要推進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一直是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主要內容包括,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推進董事會建設、推進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等。
深刻理解國有企業改革的推進邏輯
推進國有企業改革,要有利于國有資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國有經濟競爭力,有利于放大國有資本功能。國企改革要毫不動搖地堅持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把握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層邏輯,有以下幾點需要關注:
其一,國有企業屬于全民所有,是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國有企業改革將是一項基礎性、系統性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不可能采取冒進的方式。穩妥漸進的改革策略有利于對改革方案進行框架性、針對性部署,根據改革進程靈活調整改革節奏,并對改革過程中發現的不足之處及時進行糾偏。
其二,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同時,國企改革也必須充分尊重市場規律,不能隨意采取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手段,更不能用“拉郎配”方式扭曲正常市場配置。一方面,本輪國企改革沒有對各類事項事無巨細地給予硬性規定,而是通過賦予國有企業自身改革主體的地位,有效避免政府“越位”,提高國有企業自身的改革主動性;另一方面,對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等重大戰略部署,也需要在全面考量市場條件與評估內外部環境下進行,這都應給予相關主體以充分的時間與耐心。
其三,任何改革的順利推進,都必須理順治理主體間的相互關系。國有企業改革要從練內功開始,理順國有企業各治理主體間的權責關系,規范法人治理結構,提高企業精細化管理水平。
總之,改革從來都不會是一帆風順,必須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攻堅克難;改革也不能耍“花架子”,必須穩扎穩打、務求實效。新一輪國有企業改革方向已經明確,想好了就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既要堅定改革目標,還要保持改革定力,積極調動各方面的力量,著力推出關鍵性改革舉措,扎實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各項工作,打好這場國有企業改革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