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底,邵陽市共整合各類扶貧資金近9億元,其中省重點產業扶貧資金6000萬元。一批特色產業得到重點扶植,直接或間接帶動10余萬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近年來,邵陽市“壯大富民產業”的扶貧思路越來越清晰,逐步形成了“政府推動、龍頭帶動、社會聯動”的良好發展局面。
龍頭企業帶動效果明顯。新邵縣潭府鄉李玉陽2013年8月回家鄉創辦新邵縣玉輝農林開發有限公司,從事獼猴桃種植和加工。目前在該公司的帶動下,潭府鄉共流轉了土地2700余畝,全鄉3900余名以土地、勞力和扶貧幫扶資金入股的“貧困戶股東”每年有了固定收入。當地大部分“空巢老人”當上了“農業工人”,成了家庭增收脫貧的主力軍。全市像玉輝農林開發有限公司這樣到農村創辦基地的企業還有李文食品、華強糧油等20多家。這些企業紛紛來到扶貧攻堅的重點區域投資辦廠,直接或間接帶動十多萬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為形成“一縣一品,獨具特色”的農業產業鏈奠定了堅實基礎。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邵陽市的生豬、南竹、中藥材、延季蔬菜、臍橙、油茶、銅鵝、玫瑰花、獼猴桃、青錢柳等特色產業逐步走向全國乃至全世界。
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壯大。在邵東縣簡家隴鎮三都村,千多畝彩色水稻豐收在望。致富帶頭人“桐江源農業專業合作社”會員張飛華說:“50多萬斤五彩稻、以每斤12元的價格出售,今年可以創收60余萬元。”種植水稻是當地支柱產業,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年輕人外出務工人員增多,水稻種植市場信息不靈、營銷手段落后、市場競爭力不強等弊端逐步凸顯。為此,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的張飛華在2012年發起并創建桐江源農業專業合作社,對社員統一種植技術、統一收購價格,消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幾年后,該社從最初的4戶社員發展到現在的400多戶。合作社鼓勵動員貧困戶緊跟合作社種植彩色水稻,走出了一條以合作社聯動貧困戶脫貧的新路子。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計流轉耕地154.11萬畝,登記在冊的家庭農場3300個,農民合作社3283個。“種養+合作社+農戶+市場”的聯動發展規模越來越大,農民專業合作社成了脫貧致富路上農民進入市場的“聯結器”,農民增收的“穩定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