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國網財經4月12日訊 隨著腫瘤靶向治療的發展和創新藥物的不斷涌現,我國腫瘤治療已經進入了“慢病化管理時代”。
日前在“濟世全程 靶握未來”2023中國抗癌協會腫瘤靶向治療專業委員會專家顧問會暨高濟醫療及制藥企業腫瘤患者全病程管理高峰論壇上,中國抗癌協會腫瘤靶向治療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潘宏銘教授表示,要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建立“全人管理、全程管理、全面管理”的院內院外的、持續的全病程管理體系迫在眉睫。
對此,作為消化腫瘤精準免疫治療和全程管理新領域的開創者,中國臨床腫瘤學會理事長、中國抗癌協會副理事長徐瑞華教授也認為,新的靶向藥等藥品的出現,給患者帶來更多希望,但院內、院外有機整合也非常重要。“目前,專家門診資源緊缺導致一些病人可能沒得到治療或不能持續治療、院外專業服務缺失、不良反應沒人負責等現象依然存在。如何管好來門診治療的病人,更好地建立信譽,值得大家探討和關注。”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靶向治療專業委員會前任主委邵志敏教授指出,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其實很早就能支持患者的全病程管理,但如何把脫離醫院的病人管理好,仍然需要像高濟醫療一樣的企業不斷地去通過創新合作、試點運營,探索院內、院外患者管理的融合補充路徑。
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常委佟仲生教授認為,院外患者管理體系的建立,對患者、醫院、企業來說都是很重要的。企業一定要梳理清楚整個對接過程以及后續管理中的諸多問題,然后找到與醫院契合的點切合進去,比如網格化的建立、點對點的管理等。
當天在“如何協同院內做好腫瘤靶向藥患者的院外管理”主題論壇上,中國抗癌協會腫瘤靶向治療專業委員會候任主委朱軍教授基于淋巴瘤治療領域進行了分享,他指出,在新藥倍出的時代,患者的全程管理乃至全生命周期管理需要更多的院外力量,“希望高濟醫療能夠發揮橋梁作用,讓醫院、創新藥企、互聯網醫院等多個角色在合理、合適的位置上聯結起來,共同為患者提供規范化的全病程管理。”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支持治療專業委員會主委袁響林教授表示,我國腫瘤治療逐漸走向高質量發展時代,但仍然有管理上的痛點,病人有時候就像斷了線的風箏,不知道去了哪里。如何讓患者從被管理,到主動做自己的健康管理人?如何讓更多醫生加入互聯網平臺,參與到患者的院外管理中?這些都需要像高濟醫療這樣有數字化能力的平臺企業承擔起橋梁作用,讓腫瘤患者在院外的管理更加規范,也讓更多患者能夠得到便捷、專業的全病程管理。
對此,高濟醫療CEO李波表示,高濟醫療將堅持以患者為中心,依托“醫+藥+健康管理”的閉環生態,通過萬家智慧藥房、6家互聯網醫院、幾百家DTP專業藥房和雙通道藥房,以及幾萬名執業藥師的服務能力,充分解決腫瘤靶向藥等創新藥品的可及性、可支付性,使院內規范化、專業化的治療能夠在院外持續,讓患者能有更多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