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被忽視、被針對、被施以精神或者肉體的暴力,從而引發抑郁甚至自殺……近年來,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發病率增高,若不能及時發現,并進行早期干預和調整,可能會出現嚴重后果。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張其成認為,導致青少年大范圍遭受心理創傷的原因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首先,各種不正常的家庭環境,比如隔代的溺愛、父母離婚率居高不下、家長教育方法粗暴簡單等,都可能導致青少年遭受心理創傷而引發心理疾病。其次,學校教育的功利化與唯分數論,很可能造成青少年將學習成績和生命意義的高度粘連,致使青少年缺失對未來的憧憬和生命意義的多元化感受及思考。此外,海量網絡信息導致青少年學習與思維障礙,沉湎于虛擬網絡世界,喪失正常的人際交往能力,也會嚴重影響青少年三觀和心理健康。
針對上述問題,張其成建議,應當把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納入醫保,以減輕就醫負擔。同時,由教育部牽頭設立國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與國家衛健委新成立的“國家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防治中心”協同合作,從心理科普、專業篩查與評估、心理咨詢服務、心理危機干預、專業技能認證、人才培養與人才庫建設六大方面,建構面向中小學生的心理服務體系框架,并在中小學校定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化、常態化、制度化。
張其成認為,針對目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的現狀,可以組織相關專家開發專門針對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測評系統,不定期對中小學生群體的心理特質、個性心理特征的動態追蹤進行大數據的全面分析,一旦發現有問題的學生要進行有效跟蹤。
此外,在張其成看來,家長急需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科普與指導,相關部門或機構應盡快編寫家長學習成長專用學習訓練教材,延長對青少年心靈成長支持的戰線,將家長學校建設納入中小學教育工作總體部署,家庭、學校、社會三方聯合,架構對青少年人格、心靈以及學業成長的三維支持系統。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是心理健康一劑良藥。”張其成表示,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系中的心理學資源,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念和修心方法教育青少年,更容易幫助其形成科學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