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12月7日訊(記者 張明江) 自9月底以來,醫藥板塊開啟了一波反彈行情。隨著“集采”政策影響的逐步消退,疊加醫療器械行業的貼息貸款,醫藥行業是否迎來了困境反轉?
但因基金經理投資策略不同導致選股出現巨大差異,近期醫藥主題基金業績分化明顯,近三個月醫藥主題基金業績首尾差距超30%。
醫藥主題基金首尾業績持續拉大
(相關資料圖)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6日,創金合信醫療保健股票A/C、華商健康生活混合、民生加銀醫藥健康股票A/C等11只醫藥主題基金(A/C類份額分開計算)近一個月跌幅超7%;國富健康優質生活股票近一個月凈值漲幅已超11%,包括指數型基金在內,近一個月醫藥主題基金首尾業績差距接近20%。
另據數據顯示,截至12月6日,近三個月華泰柏瑞健康生活混合、中郵健康文娛靈活配置混合兩只基金跌幅均超14%,浦銀安盛價值成長混合A/C、華商健康生活混合、長城健康生活混合等8只基金跌幅也超10%;泰信醫療服務混合發起式A/C、匯添富中證中藥ETF聯接(LOF)A近三個月漲幅均超19%,共40只醫藥主題基金近三個月漲幅超10%。
拉長時間看,從年初至12月6日,中郵健康文娛靈活配置混合年初以來累計跌幅達41.94%,前海開源醫療健康A/C年初以來跌幅超38%,共11只醫藥主題基金年初以來跌幅超30%,127只醫藥主題基金年內跌幅超20%;另一面方面,5月份后市場回暖尤其是9月底后醫藥板塊迅速回溫和港股大漲,也有醫藥主題基金年內業績回正。數據顯示,中銀證券健康產業混合年初以來凈值累計上漲14.34%,建信醫療健康行業股票A/C年內漲幅超9%,廣發全球醫療保健(QDII)A(人民幣)、融通健康產業靈活配置混合A/B、融通健康產業靈活配置混合C年內累計漲幅也超5%,醫藥主題基金年內首尾業績差距已接近50%。
對于同一主題基金業績分化如此明顯,有業內人士分析表示,新能源、醫藥、半導體等行業產業鏈條較長,內部子行業眾多,同一時間段不同子行業景氣度和業績增速差異較大,基金經理重倉不同細分賽道,最終業績差別會很多。
一位基金評價人士表示,之所以出現業績大分化,主要原因是基金經理的投資策略不同,選股出現了很大差異。如一些基金經理就是做長期價值投資,從長周期角度選股,換手率很低,而一些擅長選股的基金經理,在同一行業內,會根據不同細分行業景氣度進行輪換,增強業績收益率。
除主動權益類基金外,指數型醫藥主題ETF近三個月首尾業績差距也接近20%。有業內人士表示,不同的醫藥行業指數基金追蹤的醫藥行業指數不同。其中醫藥100是選取醫藥衛生和藥品零售行業,市值排名前100的公司;300醫藥是從滬深300指數樣本里選股,樣本股數量最少,只有39只;全指醫藥選股范圍更廣,樣本股數量也更大,多達269只。僅從選股范圍和樣本股數量來看,雖然名稱中都有“醫藥”二字,但這三個指數差異已經很大。樣本股的數量不同,樣本股更多,前十大權重股的占比也會降低。指數編制方式也有差別,醫藥100指數編制采用的是等權重,而300醫藥、全指醫藥用的是市值加權。
基金經理看好中長期投資性價比
對于醫藥主題基金業績差距,一位基金經理分析:首先,醫藥行業的周期性特征較弱,也并無明顯季節性特征,受宏觀經濟影響小,這固然不假,但醫藥行業同時又是一個專業性極強的行業,研發投入高,研究難度大。尤其是那些創新藥企,研究的往往是人類最前沿最復雜的領域,如果沒有深厚的藥理知識及市場研究,往往很難去評判這類公司的實驗研發進度及價值。其次,醫藥行業的政策屬性強,容易受醫藥改革、醫保控費藥品審批、藥品降價等政策法規影響。最后,醫藥這塊細分行業多,各板塊的走勢并不一致,即便同屬于醫藥主題基金,其業績表現也是千差萬別。
不過,基金經理認為,站在當前時點,醫藥行業的中長期投資性價比依然可觀。
中融基金價值投資部基金經理潘天奇認為,首先我覺得從歷史看,醫藥行業的很多細分領域都出現過優質成長股。如果我們從行業基本面、政策、估值這幾個維度復盤2018年以來醫藥生物板塊的表現,就會發現這個特征更為明顯。首先經過兩票制改革后,2018年2季度開始行業收入和利潤增速略有放緩,2018年底醫保局主導了“4+7”城市藥品集中采購,市場一度擔心醫藥產品價格下降,整個醫藥板塊估值又調整了一波,整體醫藥板塊的估值處于較低的位置,所以2019年板塊的很多成長性較好的賽道經歷了估值修復;2020年的新冠疫情讓大家對于醫藥板塊關注度更高,低值耗材,檢驗檢測,疫苗等行業板塊進一步上漲產生估值溢價,2021年中期至今板塊處于估值消化階段,休整之后現階段可能又在醞釀新的投資機會。事實上醫療健康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長期來看人口結構的變化帶來需求增量,我們的老齡化人口比例未來十年逐步提升,對應的藥品、器械、醫療服務的需求確定性增長;從數據的角度來看,如果不考慮疫情相關醫療花銷的影響,我們目前醫療衛生費用占GDP比例不到10%,而未來整個醫療健康產業占比會逐步提升,所以醫療健康行業的增速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可能都高于整個GDP增速。從產業發展歷程來看,從最初的中藥、原料藥高速發展到仿制藥向創新藥升級、器械的進口替代等,國內的醫藥生物公司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技術不斷迭代下,更多好的產品問世,同時產業也更加細化和多元化,很多細分方向受益于結構的優化增速會更快,也會產生很多好的投資機會。
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認為,隨著醫藥生物板塊不斷回暖,醫藥政策邊際緩和,眾多行業因素支撐板塊估值有望進一步修復。本輪醫藥板塊的大反彈,也正是綜合了政策面、基本面、業績面等多因素的催化而成。雖然醫藥板塊近期迎來一波反彈,但目前來看板塊整體仍處于較低的位置,具備配置性價比,依然值得長線投資。但畢竟醫藥屬于板塊投資,短期存在波動,可以先以定投的方式參與,以便分散風險,攤低投資成本。估值方面,在經歷了自2021年下半年以來的持續回調后,醫藥板塊估值已經回落較多。目前,醫藥板塊估值已處于歷史較低水平。
展望后市,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認為,醫藥板塊被看好的核心邏輯依然沒有改變。首先,當前國內面臨著巨大的醫療需求釋放,行業整體增速依然可期。一方面,從今年起我國或將進入深度老齡化加速階段,相應地會迎來較大的醫療需求爆發。另一方面,隨著消費升級的持續進行和全民健康意識的不斷提升,未來人們也會愿意為更多高價的醫療產品、醫療服務付費。其次,隨著公共衛生事件整體形勢可控及常態化,診療、消費活動的持續復蘇,以及上游大宗等原材料產品的價格趨降,板塊業績有望逐漸走出底部區間,基本面的持續改善有望帶來行情的持續。
普通投資者如何應對市場輪動?
自2021年以來熱點板塊輪換頻繁,不同基金業績分化明顯,不少基民試圖頻繁“踩熱點”,也有基民希望長期跟蹤一個板塊博取長期收益,收益、虧損也各不相同。
對于醫藥等熱點板塊頻繁輪換,有基金公司表示,因為信息壁壘、心理因素等原因,一些基民對于市場的感知多具有滯后性。
例如,在進行投資決策時,一些基民會習慣性將該板塊近期表現情況視為重要衡量因素,如果該板塊處于上升之前或上升初期階段,出于“是否能反彈”或“此時反彈是否有持續性”等心理考慮,基民往往會選擇“持幣觀望”或“輕倉入場”;等該板塊處于漲幅的中后期,已經過市場的“持續驗證”,基民便會認為該板塊此時“確定性較強”從而選擇“高位入場”,而此時的剩余收益實際已不多;倘若再加上較快的市場輪動,“高位入場”后“風格逆轉”,基民無法忍受“階段性浮虧”便“忍痛離場”,接著又開始埋伏“下一個熱點”。
但站在市場聰明資金的角度來看,當某賽道積累了較大的漲幅,一方面前期盈利的資金存在止盈的需求,另一方面當市場沒有增量信息、資金時,該板塊上升的勢能有限,一旦出現負面消息或業績不達預期,板塊便會進行調整,此時聰明資金會流向下一個具有爆發潛力、低估值的賽道。
關于投資者如何應對板塊起伏,有基金業內人士建議基民謹記以下三點:
1、切忌盲目追熱點。對于當下的市場熱點,我們可能需要思考此時板塊的估值是否與業績適配、板塊熱點是否具有持續性;
2、堅持定投策略。如前所言,一個板塊很難持續性地上漲,基金凈值下跌屬于運作過程中的正常波動,若不小心在高位買入,可采取定投策略來達到攤薄成本的效果。
3、采取均衡配置策略。面對市場輪動,通過適當的行業均衡配置、合適的股債比例結合,來降低持倉過于集中、賽道單一的風險。
如巴菲特所言,投資并不需要多高的智商,但需要控制自己貪婪與恐懼的情緒。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我們與其“追風去”,不如“等風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