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銀保監會召開專題會議,提出要加大權益類資管產品發行力度,支持理財公司提高權益類產品比重,保險機構發行組合類產品。
零壹研究院院長于百程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隨著理財市場的發展以及理財人群結構的變化,需要不斷增加權益類產品的比例,而投研能力將成為理財公司未來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理財子公司涉權益類產品
占比不足9%
隨著資管新規落地實施,銀行理財也全面進入凈值化時代。而截至目前,銀行理財產品仍以固收類為主,權益類產品占比較小。
據中國理財網數據梳理發現,截至2022年3月18日,市場上“在售”和“存續”的理財產品中,有230款權益類產品,其中僅有20只由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占比不足9%。具體來看,光大理財發行5只,招銀理財發行4只,華夏理財、寧銀理財各發行3只,信銀理財、貝萊德建信理財各發行2只,工銀理財發行1只。
對于目前銀行理財公司較少發行權益類產品的原因,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內蒙古銀行研究發展部總經理楊海平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一是理財子公司基本承襲了銀行的渠道和客戶,客群基礎與固定收益類產品更匹配;二是理財子公司尚未做好大規模推出權益類資產的準備,包括人員團隊建設、管理制度建設、管理系統建設等。雖然逐步擴大權益類理財產品的占比是必然趨勢,但短期內,在固定收益類產品和混合類產品項下配置權益類資產是主流。
從記者調查的情況來看,客戶對權益類產品的接受度并不高。某股份行的理財經理告訴記者,客戶大多追求穩健收益,習慣了保本觀念,并非所有客戶都能接受風險較為波動的權益類理財產品。
受年內股市波動劇烈影響,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權益類理財產品業績也面臨著挑戰。上述20只權益類產品中,目前已有12只產品累計凈值跌破1元。
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未來銀行等理財產品提供者,需要設置額外的產品風險提示,進行更嚴格的投資者風險測評。同時,投資者也需要更加審慎選擇理財產品。
上述銀行理財子公司相關人員也對記者表示,權益類產品的凈值本就隨著權益市場行情而波動,因此產品凈值出現分化屬于正常現象。
FOF類理財產品
或進一步增加
對于銀行理財子公司來說,如何建立和完善市場化的投研體系是今年的重點任務,增強自身對權益產品的投研能力也是重中之重。
普益標準相關研究人員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相較于公募等較有投資經驗的機構,理財公司在投研實力和經驗上仍然匱乏,其投研優勢在于固收類資產,對權益資產投資的經驗和能力均處于培育階段。
對于未來如何更好布局權益類市場,楊海平認為,應進一步加碼FOF類理財產品的布局。因為FOF類理財產品能夠彌補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以及理財子公司投研能力、產品創設能力、凈值化產品管理能力的不足,可以間接地擴大理財投資資產,涉足權益類資產市場,進一步豐富理財產品及經營策略,拓展基礎客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