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3月7日訊 作為健康中國重要行動之一,癌癥防治一直是兩會關注的重點話題。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建言癌癥早篩。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院長季加孚,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省腫瘤醫院副院長花亞偉,全國人大代表于金明院士,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院長顧晉紛紛表示,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癌癥防治的關鍵。
今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鏡科主任王貴齊在“全國兩會”第二次“委員通道”采訪中表示,惡性腫瘤早期的唯一癥狀是沒癥狀,沒有典型的癥狀,“因此在我們自認為很健康的時候,要有針對性的進行腫瘤的篩查,早診是非常必要的?!?/p>
王貴齊:鼓勵引導高風險人群居家早篩
王貴齊表示,雖然科技在不斷進步,但在與腫瘤的常年較量中發現了一個規律,腫瘤的發生和發展,是一個多階段緩慢的過程,“像我們國家高發的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它的發生和發展大都是從正常到癌前病變,再到早期癌,最后才發展到有臨床癥狀的中晚期腫瘤這個過程一般需要10-15年的時間。如果有腫瘤危險因素和高危的人群,這時候無論你有沒有癥狀,到了50歲要主動的做篩查,做早診、做胃腸鏡,避免晚期的發生。”
“我們在極力推動多方去發展認證內鏡前的初篩檢測技術,鼓勵引導老百姓居家自測,以提升篩查效率。”王貴齊主任表示,2012年,全國完成胃腸鏡檢查約2800萬例,到2021年,這個數據大概是3800萬例,“過去10年,每年的檢查量增長了1000萬例,老百姓檢查的需求還是非常強烈的。”
王貴齊稱,我國有1.9億人是消化道高危人群,如果這些人都去做胃腸鏡,3800萬和1.9億這兩個數字之間,供需差還是很巨大的。
“胃腸鏡應該是用來精篩和診治的,但是目前大多情況下我們把它當成初篩的工具了,每年3800萬例胃腸鏡對于腫瘤或者癌前病變的檢出率并不高,比如,癌前病變進展及腺瘤,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初篩,檢出率可能只有30%左右。”王貴齊說,這在某種程度上也造成了醫療資源的浪費,對一些患者來講,可能也是一種過度診療。
3月2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引發《2022年國家醫療質量安全改進目標》,其中消化內鏡專業的質控工作改進目標為“提高腸鏡腺瘤檢出率”,明確將癌前病變的篩查作為腸鏡檢查的重要指標,前移關口到結直腸癌的預防。
顧晉:居家檢測結果接入醫療機構要加強資質認證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院長顧晉表示,總體來說,就中國結直腸癌的5年生存率看,我國和歐美還是有差距,但這方面已經在逐漸的改變。中國需要篩查的高風險人群數量大,城市和地區的醫療資源配置及各個地方發展不太平衡。
2月18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醫保局、國家中醫藥局、中央軍委后勤保障部衛生局聯合印發了《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管理辦法》,指出“滿足國家級質量評價指標,并參加國家級質量評價合格的檢查檢驗項目,互認范圍為全國。” 就此顧晉表示,癌癥居家篩查未來如果被納入醫療結構的認證體系,老百姓看病會更簡單,醫生看病效率也能夠得以提高,居家早篩能發揮“漏斗”作用。
但顧晉同時強調,癌癥居家早篩結果接入醫療機構的前提條件首先是加強資質認證。國家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該加強對這些檢驗試劑盒的認證和審批。第二就是企業研發部門要把試劑盒的費用要調到一個合理的空間,這樣才能夠讓醫保能夠負擔進去。第三個經過認證的試劑產品需要遵照臨床指南的推薦在醫生中普及和推廣。
2022年初,國家藥監局批準了幽門螺桿菌消費者自測的“第一證”,把檢測場景從醫院前置到家庭,讓之前必須在專業醫療機構完成的檢測可以有消費者自測完成。此外,國家藥監局于2020年11月批準了國內首張癌癥早篩注冊證,面向結直腸癌的高風險人群,首次公布了癌癥篩查自取樣分子檢測的審批標準。
癌癥早篩目前在國內只有諾輝健康獲批癌癥早篩證和幽門螺桿菌消費者自測證。公司CEO朱葉青表示,癌癥早篩行業的合規性至關重要。只有規范標準,居家檢測的結果才具有權威性,具有臨床價值,最終具有醫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