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10月26日訊 (記者 楊暢)近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在第二屆外灘金融峰會上發表了演講。他談到,數字金融為現代金融體系注入了新活力,但在為解決金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提供新手段的同時,也呈現出金融風險傳播速度更快、溢出效應更強、風險結構更復雜的鮮明特征,給國家金融治理的專業性、科學性和有效性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構建一個“創新看得清、業務穿得透、風險管得住”的數字金融體系顯得更加重要和緊迫。
李東榮認為,一個高質量的數字金融治理體系,應該是具有以下四個基本特征,或者是建設現代數字金融治理體系應該朝四個方向努力。一是樹立正確的治理理念;二是建立科學的治理機制;三是實現有效的治理規則供給;四是配置適用可行的治理手段。
一是樹立正確的治理理念。近年來,各國金融管理部門對數字金融的認識在不斷深化,治理實踐中也逐步形成了一些共識理念。他表示,既要促進創新發展,又要把握好風險,就要樹立恰當正確的治理理念。其中包括,無論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還是數字金融、智能金融,本質都是金融,都要納入監管;堅持同類業務適用同等監管的一致性原則;堅持競爭中性和技術中立的原則;遵守風險和規制相匹配的原則;避免走入“技術萬能論”的誤區;倡導負責任金融、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原則。
二是建立科學的治理機制。李東榮指出,隨著數字技術發展,分業分段式的傳統金融治理模式的有效性和針對性下降。鑒于此,應認識到混業經營是存在的,而且還在出現新的情況,建立行業協調監管機制非常重要;確保中央監管與地方監管合理分工協調一致;建立完善行政監管與行業自律有機互補的治理機制;建立完善的跨區域、跨境的區域之間乃至國家之間的治理機制;建立完善金融管理部門和科技信息管理部門之間的協調管理機制。
三是實現有效的治理規則供給。李東榮表示,隨著數字金融深入發展,現有的存量治理規則適用性下降,增量治理規則的需求上升。在中國,近年來金融管理部門和有關行業自律組織,以業務規范、信息披露、資金存管、數據治理、技術應用安全等為重點,也在加快建設涵蓋監管規定、行業標準、自律規則在內的多層次治理規則體系。這一治理規則體系有很強烈的共性需求,為數字金融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較好的保障。下一步,在治理規則、治理標準的制訂上,中國有很大的空間,有的甚至可以在國際上發揮話語權作用。
四是配置適用可行的治理手段。面對數字金融業態主體多元、長尾客戶眾多、集團混業經營、多重風險疊加等新特征新變化,在治理手段建設上不能落后太多,更不能落后太久。李東榮認為,加快數字金融治理體系建設,應注重用科技武裝自己,提升監管水平和整個行業的治理水平,有效解決數字化時代背景下的金融風險新挑戰。他強調,其中,監管科技無疑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也包括監管沙盒等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