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陜西日報
一個個貧困村實現華麗蛻變,一個個民生項目建設如火如荼,一張張笑臉洋溢在貧困戶臉上……
浐灞生態區真心實意幫扶,真金白銀投入,真抓實干攻堅,集中力量啃下貧困村,堅決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
動真情、動真格,真扶貧、扶真貧,浐灞生態區既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干的……
奮力攻堅 逐步實現脫貧邁向小康
2020年是脫貧攻堅戰決戰決勝之年。
3年時間,1000多個朝夕與共的日夜,山村樣貌發生巨大變化,貧困戶的安危冷暖牽掛在浐灞生態區聯戶干部的心頭。
2017年起,浐灞生態區全面承擔對口幫扶臨潼區兩山區街辦15個村的脫貧攻堅幫扶任務,積極統籌協調區內人、財、物資源,以“兩不愁三保障”為目標,投入超過4000萬元。
2018年,在幫扶辦的精心組織和全體幫扶干部多次“大會戰”攻勢下,浐灞生態區幫扶的臨潼區15個省級貧困村順利實現脫貧摘帽,除個別兜底保障戶外,其余建檔立卡戶均擺脫貧困,邁向小康。
2019年,緊緊圍繞脫貧摘帽不松勁、鞏固提升防返貧的總體思路,保持攻堅態勢,建立預防返貧機制,鞏固提升脫貧成果,繼續開展駐村幫扶。
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浐灞生態區堅持防疫脫貧“兩手硬”、鞏固成果“四不摘”,在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的同時,持續推進各項幫扶工作落實到位,確保各項任務如期順利完成。目前,浐灞生態區幫扶的臨潼區剩余兜底貧困戶退出工作將于近期啟動。
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完成的硬任務。
截至2019年年底,浐灞生態區通過依靠畜牧養殖、苗圃基地、光伏發電、鄉村旅游、農產品加工等六大產業,為村集體增加收入近60余萬元。累計投入近1500萬元,重點發展大棚蔬菜、油牡丹、核桃、花椒、油菜和桔梗等經濟作物;并以人畜飲水、道路硬化、環境整治等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居環境提升為抓手,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新時代美麗鄉村。
3年來,浐灞生態區75名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扎根一線、奮力攻堅;201名聯戶幫扶干部,因戶施策、精準幫扶,貧困戶的家富了、心也暖了。
因地制宜 特色產業持續保障致富
脫貧攻堅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能否守得住、可持續,脫貧之后能否盡快邁上致富路,是大家普遍關心的課題。
按照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四不摘”的要求,浐灞生態區持續推進各項幫扶工作落實,帶領貧困戶走出了一條因地制宜、對癥下藥、靶向攻堅的精準扶貧之路……
“脫貧工作不僅要讓廣大群眾吃喝不愁,同時還要讓更多的貧困群眾‘老有所依、學有所教、住有所居、困有所幫’,真正提供更好的民生保障,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擁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貧困地區的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浐灞生態區的負責人如是說。
因地制宜,持續發展經濟作物種植。芋坡村完成150畝花椒園項目建設,截至目前,各村累計補栽花椒300余畝,仁宗村新建HOPE苗圃,栽植國槐、櫻花2000余株;茨林村免費向貧困戶發放桃樹苗5000株,花椒苗5000株供其種植;壕栗村全面完成400畝核桃改良工作,助推村集體經濟持續壯大。
發揮優勢,推動特色養殖產業發展。穆柯寨村爭取財政配套資金300余萬元,建設310畝石榴產業示范園;芋坡村完成QQ農場建設,投放魚苗5000余尾;茨林村購置雞苗400只,羊羔40只交由貧困戶和建檔立卡脫貧戶養殖。
穆柯寨村積極嘗試“合作社+農戶+KA(Key Account關鍵客戶)”的模式開展消費扶貧工作,通過設計注冊新商標及農副產品包裝,講好農副產品故事等方式提升產品檔次,通過細分農產品品類、質量等級及銷售渠道等手段提高農副產品附加值,通過抓住重點客戶突破,實現效益最大化,2020年完成了70萬元銷售額。
與此同時,為幫助貧困戶銷售特色農產品,助力扶貧公益事業,西安浐灞生態區充分發揮駐村工作隊優勢,創新服務形式,多渠道助銷扶貧產品,通過設立“幫扶角”,滯銷的農產品打開了新的銷路。
讓貧困區和貧困人口扶得起、穩得住、能致富,這是浐灞生態區脫貧攻堅戰中的真實寫照。
“授漁”幫扶 創新鄉村振興發展動能
擁有歷史悠久的文化底蘊和風景秀麗的自然資源,浐灞生態區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騷客筆下的入勝之景。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對于貧困村的幫扶中,因地制宜發展起來的鄉村旅游產業也頗具浐灞生態區的文旅特色之風。
傍晚,夕陽斜照,山間一縷云彩漂浮,小樓映襯在霞光之中,全家人圍坐樓頂陽臺上,或牽手漫步白色鵝卵石步道,或靜觀魚池小魚悠閑自在,此時,品一壺綠茶體驗大山的清靜幽雅,別是一番享受。這是臨潼區房巖村的旅游場景,但過去的房巖村可不是這樣。
房巖村位于驪山鎮至仁宗廟的灞臨公路兩側,總占地面積8.3平方公里,沿“最美環山路”環繞而上即可到達。交通信息不暢、思想落后、缺乏資金技術等因素導致這里深度貧困。對口幫扶后,浐灞生態區開始行動。
“房巖村位于驪山之巔,空氣清新,環境優美,是天然的森林氧吧,非常適合休閑度假旅游。”浐灞生態區派駐臨潼區仁宗街辦房巖村工作隊負責人說,通過實地走訪和調研,工作隊決定在該村打造以生態旅游度假為主體的鄉村旅游業。
一個地方的旅游品牌,就像一塊磁鐵,具有強大的吸引力。浐灞生態區通過品牌打造,帶動線路上的每個景點連接成片,形成規模,才能不斷擴大旅游扶貧效應。浐灞生態區為了發展特色旅游產業,利用房巖村現有165畝桃園,并在此基礎上新建兩個蟠桃示范園,通過舉辦蟠桃節活動為抓手,開展生態采摘旅游,依托生態旅游資源,開拓創新,著力打造驪山蟠桃品牌。同時,浐灞生態區依托驪山旅游資源、民俗文化和鄉村環境,充分利用農家院落,積極發展“民食、民宿、民游”農家樂項目,積極引入多元投資經營者,打造單體農戶、廢舊老宅改造、戶外俱樂部、大型農莊等不同特色的鄉村休閑旅游產品。
“以前大家上山來拍個照吃頓農家樂就走了,心里有一種感覺就是沒玩盡興,現在的房巖村可以留住游客了。”網紅打卡地、婚紗攝影基地、果蔬生態園區、農家樂、精品民宿、鄉村驛站……不論游客選擇開車、騎摩托、自行車或徒步上山,都可以在沿途有吃飯休息的落腳點。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方便了游客,也帶動了房巖村經濟的發展,而房巖村也只是浐灞生態區在創新旅游扶貧上眾多碩果的一個縮影。
“豐年人樂業,隴上踏歌行。”昔日偏僻的貧困山村,現在正以全新面貌展示在了世人眼前:家家安居樂業,戶戶窗明幾凈,舊貌換新顏…… (王藝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