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周邊便利店的進店人次,與電影的票房會成正向關系——通過跟蹤觀察2020年中秋節和國慶節(以下簡稱“雙節”)8天長假的服務和進店人次數據,一家便利店公司得出了上述研究結論。
近日,以北京、天津、南京、上海這幾座一線城市和新一線城市為樣本,便利蜂方面發布的研究數據顯示:綜合不同時間段的電影排片時間,《我和我的家鄉》放映前10分鐘-30分鐘,影院周邊的進店人次在“雙節”期間最高,《奪冠》等緊隨其后。
這與“雙節”期間市場給出的票房成績一致。“通過大數據與相關邏輯的運用,我們希望能給電影行業和便利店行業帶來一些不同的發展視角。”便利蜂執行董事薛恩遠說。
他進一步分析,“比如,在電影行業復工帶動周邊產業的大背景下,便利店未嘗不是一個好的宣發渠道。同時,通過線上和線下的良性互動,在合規的前提下,便利店本身甚至可以成為電影票本身的一個售賣渠道。”
“雙節”電影帶動便利蜂周邊門店
根據燈塔電影實驗室發布的“雙節”票房數據,10月1日-8日,全國電影票房以39.5億元收官,成為史上票房第二高國慶檔。其中,8天放映場次314.0萬,觀影人次共計9959.4萬。
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以下簡稱“國家電影專資辦”)也介紹,“雙節”前7天票房,顯著高于2017年24.12億元、2018年19.09億元的成績,僅次于去年44.66億元。
電影行業在“雙節”期間的火熱狀態,帶火了周邊行業。便利蜂方面稱,從細分角度看,統計步行15分鐘以內到周邊電影院的便利店情況,其10月1日-8日環比前一周的銷量“整體上漲了36%”,服務人次環比提升了43%。
稍早前,便利蜂還介紹,僅10月1日全天,隨著國慶檔《我和我的家鄉》、《奪冠》等多部熱賣電影的上映,便利蜂各地影院周邊門店的銷量同比增長了27%。
票房排名與進店人次正相關
有意思的是,便利蜂方面的統計顯示:在北京、天津、南京、上海這幾座城市,電影票房與便利蜂的進店人次、銷售情況等,成“正向關系”。
舉例看,根據影院“雙節”期間的整體安排,結合上述城市的可查資料,各大影片往往會錯開排片,兩部電影的時間間隔在10分鐘-30分鐘不等。即,一部電影會選擇在15點放映,另一部電影可能會選擇在15點30放映。
“綜合看,總體呈現出的特點是:14點30分-14點50分期間的進店人次大于15點-15點20分,并可依此類推。”便利蜂方面舉例說。
從最終的觀察結果看,同一個大時間段內(如下午14點-15點之間),《我和我的家鄉》、《奪冠》在電影放映前10分鐘-30分鐘時進店便利蜂的人次排名前三位。
綜合國家電影專資辦等各方電影數據,今年“雙節”期間,《我和我的家鄉》恰恰就登頂票房冠軍,累計達到18.7億元,《奪冠》,累計票房3.6億元;《急先鋒》、《一點就到家》分別位列票房緊隨其后。
數據還顯示,按上述城市不同的區域看,上海陸家嘴區域電影院的周邊幾家門店,觀影《我和我的家鄉》前的人次高于其他影片11%;天津和平區和河西區的門店高10%;北京金融街和南京新街口的門店,則分別高8%左右。
便利蜂方面補充介紹,觀影前,進店消費者買的最多的是口罩。其中,觀影《我和我的家鄉》前售賣的口罩量,大于觀影其他影片前的量;售賣的能量棒等零食的銷量,也明顯大于觀影其他影片前的量。
此外,隨著電影口碑在“雙節”節中的出爐,“雙節”后三天觀影前的進店人次呈現出與之前五天更明顯的區分,也是《我的我的家鄉》排名第一,但與第二名的差額大于“雙節”前三天的差額情況。
這與電影行業公布的節中數據同樣趨同。公開資料顯示,10月3日,《我和我的家鄉》的票房和口碑逆襲,以2.74億元的單日票房奪得當天的票房冠軍。最終,以5億多元票房的成績,遙遙領先。
運用“數商”跨界尋新機
薛恩遠認為,通過便利店與電影行業的有趣比較,將形成三方共贏的局面:一方面,通過上述數據,讓便利蜂門店能更好地進行備貨上的準備,完善商品擺放的“中央大腦”,并從電影行業的復工中持續獲益;另一方面,便利店后續可以展開跨界合作,助力中國電影工業的進一步復蘇。
“便利蜂的上述觀察,也能給行業提供新的發展思路,助力行業共拓自己的發展邊界。”薛恩遠說。目前,便利蜂已在不斷布局電影宣發渠道。
值得注意的是,這也不是便利蜂第一次運用其“數商”能力進行跨行業比較。早前,通過與氣象數據的比較,便利蜂方面認為“每年7、8月是全年銷售最好的月份”,因為溫度上升會帶動店內冷飲、熱餐、小吃、啤酒等品類需求快速增長,其中,氣溫每升高1℃,門店日銷售額會提升3%-5%。
此外,圍繞“15分鐘生活圈”提供線上、線下的即時送貨取貨服務,選址也依靠大數據采用靠近消費者的策略,在緩解交通擁堵方面,便利蜂等便利店也起到了頗為明顯的作用。
“我們希望通過不一樣的視角,真正讓便利店成為‘城市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全服務體系的一份子。”薛恩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