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公募基金行業來說,今年以來最受關注的莫過于爆款基金的頻頻出現。作為牛市的風向標,爆款基金頻現的情況在公募基金歷史上曾過出現三次,通過分析這些首募規模超過百億元的爆款基金,可以看出市場的演進。
爆款基金頻現同牛市息息相關。根據光大證券的統計數據,2006年至2009年,共出現過21只爆款基金,平均發行規模為179億元。牛市帶來的賺錢效應,令投資者對公募基金的需求迅速升溫,但是當時基金產品比較稀缺,為催生爆款基金提供了土壤。值得注意的是,當時QDII基金受到投資者熱烈追捧,南方全球精選、華夏全球精選、嘉實海外中國股票、上投摩根亞太優勢等新發產品均在一日之內募集完畢,并且規模均高達300億元左右。
在2015年的牛市熱潮中,共出現了9只爆款基金,平均發行規模為174億元,包括易方達新常態、富國改革動力、工銀瑞信互聯網加、中郵信息產業等基金。需要說明的是,當年的爆款基金還包括東方紅中國優勢、匯添富醫療服務等。上述兩次爆款基金頻現,都源于全面牛市的市場背景。
今年以來爆款基金再度頻現。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首募規模超過百億元的基金高達20只,平均募集規模高達170億元左右。從某種程度上說,投資者認購基金的熱情超過了2015年。同前兩次爆款基金頻現不同的是,今年以來沒有出現全面牛市,結構性行情明顯,科技、醫藥和消費板塊表現搶眼,相關投資風格的基金賺錢效應顯著,涌現出一批明星基金經理。由上述基金經理擔綱的新發基金,受到投資者追捧。
從上述情況可以看出,爆款基金頻現均是賺錢效應凸顯引發投資者熱捧所致。從收益情況看,爆款基金的表現并不出色,多數爆款基金在成立后的幾年里跑輸同期偏股基金平均業績。如在2015年牛市期間成立的工銀互聯網加、中郵趨勢精選、易方達新常態等基金,成立至今已經超過5年,但依然虧損高達40%左右。在2007年8月成立的中郵核心成長混合基金,迄今依然虧損近20%。
在2015年基金申購熱潮中,投資者更加看重短期業績,而今年,投資者更看重中長期業績,這表明投資者和市場在進化。
但光大證券的統計顯示,同一基金經理管理的爆款基金,與其管理的老產品相比沒有優勢。也就是說,投資者與其買入新發的爆款基金,不如買入該基金經理正在管理的基金產品。對于基金來說,投資是把雙刃劍,踩準節奏的產品可以成為爆款,如果后續業績表現欠佳,規模就會大幅縮水,對投資者的傷害也會很大。
從當前規模超百億元的基金情況看,有相當部分是從幾億元甚至幾千萬元發展起來的,依靠良好的業績表現,吸引了投資者的持續買入。其實,對于投資者而言,投資的基金是不是爆款并不重要,能否取得好的業績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