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在沖擊著世界,最為顯著的一個指標是流量的快速增長。據聯合國發布的《數字經濟2019》顯示,1992年,全球互聯網每天大約有100GB(千兆字節)的流量;2017年,這一數據飆升至每秒45000GB。
數據流量的激增反映了互聯網使用人數的增加,以及區塊鏈、數據分析、人工智能、3D打印、物聯網、自動化、機器人和云計算等前沿技術的應用,一個全新的“數據價值鏈”已經發展起來。與數字化的經濟社會相適應,金融行業也在數字化。
9月20日,在移卡LINK 2020智慧經營生態大會上,中國社科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楊濤以“數字化時代的經濟金融變革”為主題,詳細分析了當中聚焦支付清算基礎設施在數字化時代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楊濤指出,從早期的互聯網金融到現在的金融科技,新科技不斷的出現對金融帶來了深刻影響。對于這種影響,不同人有不同的觀察角度。有人更關注產品、服務、渠道等,但是在楊濤看來,數字化對金融影響更深遠的是金融基礎設施的變革。
楊濤指出,貨幣與支付清算體系是金融基礎設施的基礎設施。其中貨幣就像交通工具中的人流,它發生了變化,對整個經濟社會的體系影響非常深遠,目前央行也在推進數字貨幣DCEP。
另外,支付清算也在受到數字化的影響。楊濤表示,新技術對支付體系的重大沖擊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工具本身。在移動支付領域,未來幾年還會有令人振奮的創新,不僅在C端體驗方面,更重要的是還有其他的方面;第二個層面,金融賬戶體系。未來有沒有可能實現賬戶和數字化的支付中介形成一體,銀行賬號有沒有可能就是二維碼或者人臉?第三個層面:商業模式與生態。支付已不僅僅是公共的金融基礎設施,近年來,其已經逐步成為商業模式的一部分、市場營銷的新手段。
在新技術的沖擊下,支付行業的發展也呈現新的特點:參與主體范圍擴大化、支付產品和方式多樣化、支付載體多元化、支付風控自動化、支付流程無感化。
楊濤最后總結:“總而言之,數字化變革沖擊撲面而來,基礎設施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不同主體的參與,需要我們共同推動數字化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