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基金公司相繼恢復旗下部分權益類基金的大額申購和轉換轉入業務。數據顯示,截至9月22日,9月出現暫停申購或者暫停大額申購的基金數量大幅減少。
業內人士表示,基金申購是否放開與多種因素有關,比如行情、投資者情緒、基金經理本人意愿等。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調整或與近期市場表現有關,在行情調整過程中,基金經理已開始加大對優質資產的布局。
多只基金打開申購
在A股市場震蕩波動的當下,部分基金管理人一改此前“閉門謝客”的狀態,開始恢復旗下熱門產品的大額申購和轉換轉入業務。
數據統計,截至9月22日,7月份以來,有過暫停申購或者暫停大額申購的基金多達1244只(A/C份額分開計算)。9月以來,上述基金中已有超過800只打開申購。
以睿遠成長價值混合為例,該基金9月16日恢復申購。對于自7月下旬暫停申購業務至今才重啟的原因,睿遠基金在公告中表示,是為滿足投資者的需求,維護現有基金份額持有人的利益。不過,此次打開申購的同時,睿遠成長價值混合也限制了大額申購,單日單個基金賬戶的累計申購(含定期定額投資)基金A類或C類份額的總金額均應不高于1000元,超出則不予確認。
同樣打開申購的還有興全綠色投資混合。根據9月16日公告,該基金恢復接受1萬元以上申購、轉換轉入申請,對于恢復原因,則是“導致暫停大額申購的因素已消除”。在此之前,8月17日,興全綠色投資混合曾為了保證基金平穩運作,保護基金份額持有人利益,暫停接受1萬元以上的申購和轉換轉入業務。
通過公告,不難發現,大多數基金限購的原因是“為了保證基金的平穩運作,維護現有基金份額持有人利益”。也有公募人士直言,由于投資者申購太過踴躍,導致基金規模快速增長,不得不暫停申購。主動限購一般是以保護持有人利益為出發點,有時候是基金經理認為無法管理更多的資金,有時候是原有客戶不希望收益被攤薄。
匹配規模與能力
基金業內人士向中國證券報記者透露,部分基金總資產過大,不方便管理,會停止申購。基金資產過大,管理就會有難度,一只基金規模不是越大就越好,錢太多就會導致管理上的困難,而且也不靈活,反而會對基金的良性運作有負面的影響。
曾幾何時,基金公司對規模趨之若鶩,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基金主動控制規模,避免收益被攤薄或者大額贖回的風險,使基金規模與基金經理的管理能力相匹配。經過市場的大浪淘沙,業內逐漸形成了新的共識,業績才是立命之本。
不僅老基金頻頻限購,新基金設置募集資金上限也漸成趨勢。7月曾有市場傳言稱,監管層對“單只基金首募規模不得超過300億元”作出了窗口指導。隨后,監管層迅速辟謠。
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有關方面目前對基金發行規模沒有硬性規定,但是會有一定的指導。“在申報新產品時,可以根據公司的管理能力和渠道能力,綜合衡量,選擇不同的規模;對于實力強勁的頭部公司,或是知名基金經理,在允許范圍內,也可以選高一點的規模上限。”
結構性機會仍存
此外,多只基金放開申購,或許和市場行情存在一定相關性。
2020年7月中旬以來,A股市場出現震蕩調整。目前,市場上對后續A股走勢的觀點出現了明顯分化。
在諾德基金經理楊霞輝看來,市場依然具有結構性機會的基礎,且市場經過兩個月調整,估值沒有過于泡沫化,部分藍籌公司甚至還處在低估狀態。對于后市走勢,楊霞輝持樂觀看法,預計短期市場結構有所變化,比如低估值藍籌大金融、地產、家電行業等大概率會表現相對較好,調整后的醫藥、科技行業可能也有中期機會。
博時基金首席宏觀策略分析師魏鳳春認為,外部沖擊邊際弱化,內部對沖力量預期增強,利好國內資產。債券繼續震蕩,但價值開始顯現。權益方面,戰術性的周期策略繼續有效,戰略性上,對科技板塊不能過于悲觀,或可考慮長遠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