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唐聞佳)近日,在《原發性肝癌診療規范(2019年版)》基礎上修訂完成的《原發性肝癌診療指南(2022年版)》由國家衛健委正式發布。在這一肝癌診斷和治療的規范性文件中,阿替利珠單抗聯合貝伐珠單抗(簡稱“T+A”療法)以證據等級1、推薦A(最高級別證據類型、最高建議等級)首次列入晚期肝癌系統抗腫瘤治療一線建議療法。該療法打破晚期肝癌一線治療10余年未有突破的僵局,將造福更多中國患者。
目前,“T+A”療法已在全球超過80個國家和地區獲批用于治療晚期不可切除肝細胞癌,并獲得多個國際權威腫瘤臨床指南的一線建議。根據全球性III期、多中心、開放性臨床試驗IMbrave150研究結果,與此前標準治療相比,“T+A”療法可顯著降低死亡風險以及疾病進展,且患者報告的生活質量和功能發生惡化的時間均優于此前標準治療。該結果已于2020年5月14日發表于《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也是基于此研究結果,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于2020年10月正式批準羅氏“T+A”療法治療既往未接受過系統治療的不可切除肝細胞癌患者。
據悉,原發性肝癌是我國第4位常見惡性腫瘤及第2位腫瘤致死病因,嚴重威脅著國人的身體健康。中國人口占全球的18.4%,但每年肝癌新發病例占全球的55.4%,死亡病例占全球的53.9%,相當于每天有超過1000位患者被確診罹患肝癌。當前,中國患者的5年生存率僅約12.2%,大量患者迫切需要新療法,獲得新生機。
為規范我國原發性肝癌的臨床診療行為,進一步提高肝癌治療的總體療效,原國家衛生部組織多學科專家經充分研究與討論,于2011年發布《原發性肝癌診療規范(2011年版)》。其后,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領銜的規范編寫專家委員會先后在2017年、2019年、2021年進行了修訂。
作為編寫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樊嘉院士表示,《原發性肝癌診療指南(2022年版)》旨 在推 動落實 并達 成《“健康中 國2030”規劃綱要》中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提高15%的目標,代表了中國肝癌診療的最高水平,吸納了最新和最高級別循證醫學證據,強調了早篩、早診、早治的重要性,并在治療之外倡導注重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感受,同時具備了嚴謹性、科學性、實用性、普及性和可操作性。
作為編寫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臨床腫瘤學會副理事長、IMbrave150研究中國主要研究者秦叔逵教授表示,中國約77%的肝癌源于乙肝病毒感染,且具有基礎肝病、起病隱匿、癥狀不典型、治療棘手、預后惡劣等特點,多數患者初診時即為中晚期,失去了手術或其他局部治療機會;即使能手術或其他局部治療,也常見復發轉移。因此臨床上迫切需要有效的創新藥物及治療方案以突破困境,“T+A”免疫聯合治療具有全新的作用機制,通過大樣本臨床試驗充分證明一線治療能顯著降低晚期不可手術切除的肝細胞癌患者的死亡風險。
“令人振奮的是,在IMbrave150試驗及擴展試驗中,由194例中國患者組成的中國亞群獲得了比全球人群更出色的療效。此次被新版指南列為晚期肝細胞癌系統治療的一線建議當之無愧,期待更多患者由此獲得更長的生存期、更好的生活質量。”秦叔逵說。
【來源:文匯報】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