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近日召開的重慶市消委會系統秘書長業務培訓會上獲悉,“十三五”期間,重慶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認真履行法定職責,化解消費糾紛、開展消費教育、強化社會監督,為營造放心安全的消費環境,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作出了積極貢獻。“十三五”期間,全市消委會系統共受理消費者投訴108860件,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2.83億元,向重慶市市場監管局等有關行政部門移交違法線索6609件。
拓寬投訴渠道提升維權效能
“‘十三五’期間,重慶市消委會系統不斷完善消費維權機制,提升維權效能。”重慶市消委會秘書長谷丹告訴記者,主要體現在4個方面:一是拓寬投訴渠道。重慶市消委會在做好傳統的來信來訪、電話咨詢受理的基礎上,建立了微信公眾號、手機客戶端、315維權網站等平臺,暢通投訴渠道。目前全市消委會系統通過互聯網、移動客戶端受理的消費投訴,占投訴總量的2/3。
二是構建多元化糾紛化解機制。重慶市消委會與70余家大中型企業和知名網絡消費平臺建立“直通直聯”工作機制,將一般性消費投訴轉由“綠色通道”協商和解;督促經營者建立和完善首問負責、先行賠付等制度,落實消費維權主體責任;積極推進訴調對接,與法院建立訴調對接機制。
三是推進專業化維權道路。近年來相繼建立了汽車消費維權專業委員會、金融保險業消費者投訴監督站、美容美發行業辦公室,充分發揮專業維權力量,破解新型消費糾紛投訴調解難的問題。
四是跨區域攜手維權。重慶市消委會和四川省消委會簽訂消費維權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對涉及侵害川渝兩地不特定多數消費者權益的行為和事實,聯合調查、共同處置,統一發表消委會觀點,形成維權合力,為川渝兩地消費者提供更加優質權威的消費信息和高效便捷的消費維權服務。
助推消費教育引導科學消費
谷丹介紹說,“十三五”期間,重慶消委會系統以培養消費者風險防范意識和理性消費為著力點,采取多種形式,開展多姿多彩的消費教育活動,培訓更多“聰明的消費者”。
“十三五”期間,重慶市消委會系統開展宣傳咨詢活動1312場次,接受消費者咨詢31.5萬人次,發放宣傳資料421.7萬份。積極參與籌備重慶“3·15”網絡晚會,吸引1717萬人次觀看、214.1萬人次參與互動和討論;制作《“00后”的消費觀》等3場手機直播和《揭秘虛假保健品》等4部手機劇,實現與消費者的零距離互動;開展“為高質量點贊”重慶消費品(服務)評價展示活動,助推優質品牌和企業形象建設;舉辦消費教育“進學校、進社區、進商場、進企業、進農村”等“五進”活動,宣傳消費維權知識,提高消費者的維權意識;開展智能手環、空氣凈化器、面板開關插座、多功能行車記錄儀、食用鹽、電取暖器等17項比較試驗,為消費者提供客觀翔實的商品信息,指導消費者合理選擇商品或服務,引導其科學理性消費,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發布擺問題、講危害、提對策、教方法的消費警示提示265條,有力提升了消費者的自我保護意識及維權能力。
開展消費調查強化社會監督
據介紹,“十三五”期間,重慶市消委會開展了“汽車4S店”“非學歷教育機構”“農村集貿市場”“家裝行業”“家電行業售后服務”等9項消費者滿意度調查,以及“長途客運服務”“醫療機構服務”“健身場所”“無障礙設施”等5個消費者體驗活動;對142家企業開展維權約談,宣講了消費維權的有關法律法規,督促企業誠信自律,規范經營,切實履行主體責任,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重慶市消委會系統充分發揮消費者組織橋梁作用,積極為廣大消費者代言,先后參與了《民法典》《疫苗管理法》《電子商務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的修改,同時還參與了“居民生活用氣”“管道燃氣配氣”“醫療服務收費”“醫用耗材加成”“機動車停放收費”等聽證會、座談會、論證會,代表廣大消費者發表意見和建議,反映消費者的心聲。
記者了解到,為強化對商品和服務的社會監督力度、構筑消費維權社會監督網絡、推動維權工作社會化,重慶市消委會系統不斷加大消費維權志愿者隊伍建設,把發展3·15志愿者隊伍與推進基層消費維權網絡建設緊密結合,著力構建網狀、多樣、長效的3·15志愿者服務體系,引導社會各界自覺擔當起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責任,為消費維權事業增添生機與活力。“十三五”期間,全市3·15志愿者隊伍發展到1070人,已成為社會化監督的一支重要力量。 記者 劉文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