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11、雙12偃旗息鼓之后,很多小夫妻終于可以安靜地坐下來,盤點家里的年收入和年支出了。 年收入必須大于年支出,在挖財君看來,這應該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理財的前提。從主流價值觀的角度看,兩者的差值越大,家庭可支配的理財本金越多,幸福感也就越強。
這就帶來了一個容易引起爭議的話題:一個家庭的年收入要達到多少萬?家庭中的成員才會有幸福感呢?
對于這個話題,每個家庭都有發言權。
比如知乎上就有上海網友認為,按照上海的物價,即便不用承擔房租房貸的壓力,一個三口之家如果想過得體面幸福一點,每月至少需要支出24000元,以此推算,家庭年收入需要達到30萬+才會有安全感。
北京網友則表示,身邊有很多三口之家,月收入一萬也可以過得不錯。但如果孩子不是北京戶口,那么家庭收入再高也不會過得很幸福。
接下來我們再增加一個變量,如果有買房需求或者房貸壓力,還有家庭幸福可言嗎?
這讓挖財君想到了最近的一則新聞:
一位湖南湘潭的網友稱自己家庭月收入破萬(也就是家庭年收入12萬),同時還有存款20萬——這對于三線城市的家庭來說,是相當不錯的經濟條件了。然而他們不敢買房,因為還貸壓力大,又怕買了之后房價下跌……
就國內房價而言,如果一個家庭對于購買剛需房或改善房的需求非常迫切,即便經濟條件高于當地平均水平,在房子這座大山前,恐怕也是難言幸福了。
不過在挖財君看來,這位網友的不幸福,一部分固然是由于家庭需求(買房)與現實(房價)之間的巨大落差造成的;
更主要的原因,恐怕還是對家庭財務缺乏長期的規劃。
不同于目的性明確的個人理財,我們以家庭為單位做出的每一個財務抉擇,都會因為其社會化的角色定位而產生舉足輕重的結果。所以,在合適的時間階段做出合適的財務抉擇,節奏感很重要,前瞻性更重要。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于為家庭不健康的財務狀況尋找借口,年底信用卡刷了好幾萬,不得不分期,不是因為我雙11剁手,不是因為任性換了新車,而是因為給孩子報了好幾個培訓班,我們家孩子畢竟不一樣嘛……
這種過于強調家庭的個體性、特殊性,強調“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托辭,只會讓家庭缺乏財務規劃的漏洞無限放大。
列夫·托爾斯泰曾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從財務角度來看,這種相似性就是家庭成員預先進行財務規劃的能力。
其實,只要能夠量入為出,記賬理財,還原真實的支出需求,然后明白家庭目前的經濟狀況和未來的上限后,為務實的小目標而努力,那么無論你的家庭條件有多么特殊,這些看似繁瑣的工作,都會讓自己的家庭找到幸福感的基石。
從這個角度看,無論家庭年收入多少萬,幸福感都可以找到解決方案。
那么最后,問題來了:怎樣的家庭才算是【新五好家庭】呢?
挖財君覺得,像下面這些海報一樣生活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