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員工自述
證券經紀人:“每月都有同事考核不過被扣錢”
對于被外界廣泛提及的券商高收入,90后的招商證券經紀人董云告訴新京報記者,在去年行情最好的那幾個月,月平均收入扣掉稅后能超過2萬元。與其他行業朋友一個月七八千的收入相比,自己感到很優越。
董云告訴新京報記者,營業部經紀人的收入主要靠客戶提成。“券商員工的收入分化很明顯,基層員工的收入很低,以經紀人來說,不同員工積累的人脈和資源不一樣,收入也有很大差別。基層員工每月的基礎工資只有1900元,而且因為簽訂的是經紀人合同,所以自己并沒有五險一金,全部收入主要靠工作業績的提成。”
不過去年股市暴跌之后,收入就銳減。“最近半年考核壓力增大,每月都會有同事考核不過,導致降薪、扣錢。”董云告訴記者:“我現在拿到手的收入每月也就4000元。”
“我下一步打算還是留在金融業,因為重新換一個行業代價太大,但是我準備往人力資源發展。”董云說,“我還是非常幸運的,之前還算掙了些錢,我在營業部的那三個小伙伴是想走不敢走,因為收入太低,屬于月光族,一裸辭就沒法交房租,也沒法吃飯了。”董云說。
另一位中信證券營業部員工告訴新京報記者:“目前每月的收入維持在5000元左右。”
王偉(化名)此前在中信建投的運營部門工作,目前已離職去了私募機構。“我現在在私募的基本工資是5000元,但是如果今年我們項目做得好的話,會有很高的年終獎,估計為30個月的工資。”王偉說。
回應
“業務轉型對崗位要求會逐步提高”
一位中型券商的相關負責人告訴新京報記者,券商業務轉型對人力資源的調整也是“裁員”風波的原因。“去年市場行情良好,行業整體業務擴張迅速,環境發生變化后,券商為控制成本,對各個業務條線的崗位要求也會逐步提高,對現有的資本和人力資源重新調配,來應對當下的情況。”
一位北京的券商營業部負責人告訴新京報記者,長期以來證券公司經紀業務比重較大。業務結構單一,在熊市賺錢辦法不多,營業部能堅持下來的年輕人很少,一般進來五個人,能有一個人堅持下來就不錯了。
“畢竟需要長期忍受三四千元的底薪和很高的工作考核要求,營業部門的團隊流動性很強。”該負責人告訴新京報記者,面對不同市場情況,在經紀業務崗位,市場交易和業務量關聯度很高,薪資和提成的調整也屬于正常現象。
“另外,薪酬下降較大的很多是營業部經紀人員,他們很多都不在公司內部編制,薪酬結構本身浮動較大,基本都是靠業務量來拿傭金提成,如果市場行情不好,這批員工自主的流動率就會很高。”上述營業部負責人告訴新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