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知:絕大多數居民并沒有貸款償付壓力,存量房供給是穩定的;整體的資產價值相對于貸款余額來說十分龐大。
此外,由于居民的存量杠桿率確實不高,因此在房價出現問題時,尤其是資產流動性狀況較好,二手房市場較大的一二線城市,是不會出現“拋盤踩踏”的情況的;我國的房地價中期來看是穩定的,市場應該重視不動產的確定性價值。
交易杠桿率:估計2016年全年的住房交易杠桿率可能在65%-70%。住房的交易杠桿率已經不低了,未來對住房交易進一步加杠桿的空間并不是很大。“我們相信無需擔心房價大幅上漲,在未來杠桿提升可以保持市場健康向上。”
中金證券梁紅:相對國際,中國目前的房貸杠桿未超出合理范圍
相對國際可比指標,中國目前的房貸杠桿和房貸負擔能力還未超出合理范圍。主要由于之前房貸存量低,久期短。
中國房貸存量相對較低。截止2016 年6 月底,中國房貸存量為16.8萬億人民幣,占過去四個季度GDP 總和(年化GDP)的24%,與日美相應指標有一定的差距。
即使用中國現有較短的房貸久期來計算,全國層面的房貸現金流負擔也并不算高。
房貸占中國居民資產的各項比率均未超越日美可比指標。中國房貸存量占居民總儲蓄(29%)、總金融資產(15%)、以及總房產價值的比率(10%)與日本大致相當,但均大幅低于美國的可比指標,尤其是房貸占存款與房產價值的比率(鑒于美國金融化程度較高)。
數據表明,房貸的快速增長是以居民真實購房需求上升為支撐的,而非單一的杠桿撬動。
為闡述自家觀點,三家券商圍繞房屋貸款建立各自的邏輯體系,選擇不同的指標和圖表增強說服力。有的完全是“雞同鴨講”,有的卻是基于相同的數據做出相反的結論。經華爾街見聞梳理,三方直接沖突有以下幾點:
ROUND 1:房貸余額V.S.不動產價值
海通和中信就房屋杠桿大小的結論完全相反。
海通主要強調房貸余額、房貸余額/GDP、居民房貸收入比激增的走勢,結論為杠桿壓力巨大,中國房貸高增不可持續。但中信則強調不動產的價值,其討論的社會存量杠桿率是用存貸余額/(房屋均價*存量房屋),因此結論為”掌握不動產的業主并沒有什么還貸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