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語權:一個“偽命題”?
如上所述,至少從規模體量上看,昔日名不見經傳的私募基金已日益成為公募基金市場話語權的有力爭奪者。
“5、6年前可能不太會有人把私募基金放到和公募基金同等地位上去看待,畢竟2010年券商報告中最樂觀的預測私募基金規模也就是千億級別,業內尚未出現一家百億規模的公司,這種規模和大公募公司動輒一兩千億的管理規模完全不可同日而語。”滬上某基金分析人士表示。
然而在市場和政策面因素的推動下,私募基金近幾年取得了快速的發展。
WIND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16年6月30日,A股上市公司機構投資者合計持倉25736.85億股,占全部A股比重約48.18%。其中,基金持倉1064.64億股,占所有機構持股的43.99%,居各類機構之首。而陽光私募持倉排在保險、券商、QFII、社保、信托之后,持倉31.29億股。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國內高凈值客戶數量的持續增長和私募監管政策的不斷完善,私募基金行業將向著更加規范、專業的方向發展,特別是一批大型私募機構的逐漸壯大,有望使得私募行業的市場話語權進一步提高。
雷蕾表示,從2015年1月到2016年8月,50億至100億元管理規模的私募數量從60家增長到160家,增長167%,其中100億元以上管理規模的私募數量從43家增長到了140家,增幅更是高達233%。
但也有分析人士表示,市場話語權不等同于資金量:“當年的莊股市場多少背景雄厚、呼風喚雨的大資金都沒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如今日益國際化的中國股市更不能夠靠著財大氣粗來維持所謂的影響力。”
事實上,伴隨著行業的快速擴容,私募業內也依舊面臨諸多發展問題,“規范”問題首當其沖。
統計顯示,截至2015年3月底,基金業協會受理涉嫌違法違規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共53家,其中5家公司被公開譴責并列入協會黑名單;5家機構已注銷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公安部門介入調查的為18家,涉案金額高達123.63億元,平均涉案金額達到6.88億元。
而與以透明、專業、規范著稱的公募基金相比,這無疑是私募行業通向獲取更多市場影響力與話語權道路上的最大障礙。
“對于資本市場來說, 話語權 意味著對市場行情的影響力和對主流理念與投資模式的決定權。”上述滬上基金分析人士表示,“如果一個行業追漲殺跌思維流行,甚至違法違規現象多發,即便擁有再大的規模,都無法也不應主導市場話語權。”
從這個角度看,市場話語權更多只是一個偽命題。一時的市場影響力隨時可能被更改,努力提升核心競爭力,履行好受人之托、為人理財的信托責任,才是真正的長久之計。
正如基金業協會秘書長賈紅波所說:“我們既要看到私募基金發展的巨大空間和難得的發展機遇,也要理性對待私募基金行業的火爆現狀,從深層次上思考如何讓私募基金行業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