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彌合的差距
值得關注的是,在雙方看似攜手并進的背后,公私募間原本巨大的差距已被拉近至僅剩“半個身位”。
如上所述,從整體規模上看,公募基金8月末資產管理規模合計8.53萬億元,私募基金認繳規模則已達到8.03萬億元。
而在協會能夠回溯查到的記錄顯示,截至2015年1月末,協會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6974家,已備案私募基金8846只,認繳規模2.63萬億元;同樣時間點,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95家,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產合計4.54萬億元。
也就是說,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公募基金整體規模增長了87.88%,而同期私募基金規模的增幅則高達205.32%;在此期間,公私募基金之間的規模差距也由期初的將近2萬億縮小至目前的5000億。
更為重要的是,在證券投資領域,私募與公募的差距也在加速彌合。
數據統計顯示,2015年1月末,協會備案證券投資類私募基金2527家,管理基金認繳規模4383只,管理規模8506億元;同一時點,公募開放式基金中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規模分別為1.30萬億和6310.94億元,兩者合計1.94萬億元。
而到了今年8月末,協會備案證券投資類私募基金7800家,管理基金23308只,管理基金認繳規模更是達到2.41萬億元;同一時點,公募開放式基金中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規模分別為7197.50億元和1.86萬億元,兩者合計2.58萬億元。
需要明確的是,根據基金業協會發布的《有關私募投資基金“業務類型/基金類型”和“產品類型”的說明》,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的投資領域涵蓋股票、債券、期貨、期權、基金份額以及中國證監會規定的其他證券及其衍生品種。因此該類私募基金并非全部投向權益類市場。
據格上理財數據統計,截至2014年12月31日,采用股票策略的陽光私募基金共有3667只,管理規模超過4000億;截至2015年12月31日,證券類私募管理人共發行股票型私募基金6696只,超過2014年全部策略的私募發行總量,管理規模約1.2萬億。
而談及私募行業的快速擴容,業內人士紛紛將其歸因于基礎市場環境、政策環境的支持。
格上理財研究員雷蕾表示,一方面,國內高凈值客戶數量的增長與私募基金管理規模的擴張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在經歷去年A股市場的多次震蕩后,不少客戶也意識到個人直接投資的局限,更愿意將資金交給專業的管理機構進行投資,而隨著私募監管政策的不斷完善再加上整個行業的不斷成熟,投資者對私募行業的認可度在逐漸提高。
去年1月,中國證券基金業協會發布《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登記與備案方法(試行)》,標志著私募基金被正式納入監管視野,而隨著后續一系列法律法規的落地,私募行業正向著更加規范、專業的方向發展。
而在私募排排網研究員李海山看來,行業快速增長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大因素:1、利率市場化加速、無風險收益下降等因素將導致資金分流到證券市場;2、發達國家私募證券基金行業占市場份額較高,美國超過50%,目前中國市場份額約6%,與中國經濟體量在世界的排名不成正比,也預示中國私募基金行業未來發展空間巨大;3、近兩年國家對私募證券行業加大扶持力度,行業迎來黃金發展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