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震蕩的A股市場令多數基金公司的產品出現虧損,根據媒體報道,在這其中,富國基金以虧損262.79億元排位第一,而銀行系公募基金中的中銀基金公司則虧損了49.2億元。
除此之外,在6月份時,雖然有股東中國銀行的支持,但其還是有兩只短期理財基金因規模過低而召開持有人大會,審議終止相關基金合同的事宜,而上述兩只基金的終止協議已經于7月份生效。專業人士認為,短期理財產品在收益率和流動性上都無法和貨幣基金比肩,受到市場冷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半年虧損近50億元
據南京日報報道,公募基金半年報已經收官,值得關注的是,管理費收入前十名基金并沒有給投資人賺到多少錢,反而有9家虧損額度較大。其中,富國基金虧損262.79億元,排位第一,而管理費收入增幅首位的建信基金,虧損則達到33.78億元。而中銀基金則依靠其大股東中國銀行的優勢,在規模上連續多年排名前十,不過今年上半年旗下基金則虧損了49.2億元。
資料顯示,中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7月29日,是由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銀行)和貝萊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簡稱貝萊德)兩大全球著名領先金融品牌強強聯合組建的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截至去年底,中銀基金的公募基金資產規模達2778億元,連續4年居行業前十。而截至今年一季度,中銀基金的專戶規模以3070億元蟬聯第一。
其實,今年上半年有不少基金公司都出現了基金虧損大于所收管理費的情況,而在沒有為基民賺得利潤的背景下,基金公司管理費旱澇保收模式也已經被投資者詬病許久。
據北京商報報道,不少基金投資者指出,所投基金產品無論業績好壞基金公司都照收管理費不誤,這未免有些不公平,而這種矛盾在熊市中更為凸顯。不過,也有分析人士指出,“以契約形式委托專家理財,基金公司不參與投資收益的分配,靠收取管理費為生。這種現象有好的一面,如提供了基金運作的必要基礎。但另一方面,基金公司以規模為導向,這與基民的業績導向之間產生了割裂。目前情況下,公募基金作為一個面向大眾的理財產品,這種收費在當前約束條件下也是合理的”。
需要指出的是,為了打破公募基金旱澇保收,與基金持有人利益掛鉤,近年來已有少數基金嘗試管理費創新模式,如浮動管理費率、固定管理費+業績提成模式等。不過,對于費率創新模式的效果如何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也有研究員指出,基金整體的盈虧跟基民個人賬戶的凈值浮動不能直接畫等號,公募基金整體盈利數字向下浮動大,是因為有些基金公司此前在全市場權益類資產排名第一,上半年股災期間,規模越大,絕對值下跌越多。不過,同樣道理,牛市來了,有些虧損但資質較好的老牌基金公司則在盈利規模上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