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無聲息間,公募基金走過了十八年的發展時光,曾幾何時,公募基金發行成為銀行一道盛景,老百姓蜂擁而至爭購基金;如今時過境遷,公募基金正在悄然發生著轉變。
從整體上來看,公募基金的機構占比已經突破了50%的大關,華福基金成為機構占比最高的公司,這一數字達到了夸張的99.37%,換句話說其基金的持有人幾乎全部為機構所壟斷,原因何在?而公募如今這股愈演愈烈的唯機構獨尊的潮流究竟是好是壞呢?
或許用不了多久,公募基金就不再是散戶投資者的投資工具,那么身為普通老百姓的我們,只能乖乖地炒股嗎?
得機構者得天下?
從稍早前基金的半年報來看,公募基金在上半年底的總規模為7.48萬億份,而機構投資者持有的份額就為4萬億份,公募基金的機構占比達到了53.67%,超過了一半。
那么,為何機構越來越唱主角了呢?北京某基金分析師指出,從目前的情況看,股市2016年缺乏明確的賺錢效應,權益類基金發行愈加困難,散戶投資者主要是配置了保本基金用以避險;相反幾類固收類基金仍然是機構唱主角。比如債券型基金,今年上半年機構大舉增持了2061億份,機構持有占比超過了60%;同時,機構在傳統封基和分級基金中的占比也超過了5成。不過,對于一直是機構占絕對優勢的貨幣基金和打新基金,上半年機構似有興趣轉淡的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機構對傳統意義上散戶主導的勢力范圍也在逐步滲透。統計表明,機構占據了混合型基金的四成,同時約占據了QDII基金的三成;不過,對于股票型基金和保本型基金來說,機構似乎興趣不大,這兩塊屬于散戶時下的自留地。
對此,萬德資訊中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在時下貨幣超發的大背景下,流通環節貨幣過剩,而實體經濟不振,股市缺乏明顯的賺錢效應,散戶的資金涌入房地產市場尋求保值增值;對于機構資金而言,基金成為了很好的投資選擇工具。
不過,從內地的基金公司來說,似乎對此也未形成一致的共識,但多數已經被卷入到機構盛宴的洪流之中。統計表明,截至6月底,76家公司的機構整體占比超過50%,其中41家的機構占比超過70%,15家超過90%。
具體來看,中國經濟網記者注意到,絕大部分近幾年成立的新基金公司都一邊倒地呈現出機構的壓倒性優勢,包括了上銀、浙商、紅塔紅土、金信、華福、新沃、嘉合等,可以說這些基金公司在成立時間較晚的前提下,選擇了一條為機構服務快速提升規模的通關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