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相數據統計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在公募73693.74億基金份額中,機構投資者的持有占比達53.24%;而在一年前,這一數字為44.99%,一年時間,機構投資者的比例上升了10個百分點,“機構搭臺”格局初顯。
“市場缺乏賺錢效應,散戶投資熱情低位徘徊,正好資產荒下銀行大量的理財和自營資金也在尋找出路,對接委外就成為基金水到渠成的選擇。”滬上一家中型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預期,隨著這一趨勢的延續,短期基金公司機構化結構凸顯,以委外為代表的機構資金將成為推動基金公司盈利增長的新動力。
要開源 也要節流
除了依靠委外資金“開源”提升利潤,部分基金公司也在嘗試通過“節流”,即嚴控運營成本來應對震蕩行情對其經營的影響。
長江證券發布的半年報顯示,其持股49%的長信基金2016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性收入3.37億元,同比(去年3.65億元)下降7.67%;與此同時,其上半年實現凈利潤1.12億元,同比(去年1.08億元)則要上升3.70%。在業內人士看來,對于一家以資產管理為主營業務的基金公司來說,營收下降而凈利潤上升,除了在基金交易業務增加帶來收入外,大概率意味著其在削減成本方面有所著力。
出現這一現象的并非長信基金一家。持有國海富蘭克林基金公司51%股權的國海證券發布的半年報顯示,截至今年年中,國海富蘭克林基金的總資產6.82億元,凈資產5.90億元。2016年上半年,基金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60億元,營業利潤7052.70萬元,凈利潤5867.14萬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基金公司總資產增長6.60%,營業收入下降1.54%,但凈利潤增長6.90%。
事實上,剔除委外資金,今年以來的基金銷售市場景氣度持續低迷,不少權益類基金銷售規模都在5億以下。為了應對震蕩行情對公司經營的影響,確實有部分中小型基金公司開始控費降成本。
需要指出的是,基金公司在控成本方面的關注也引發部分基金子公司人士的擔憂。
按照最新基金子公司管理辦法和基金專戶子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管理暫行規定兩份征求意見稿的要求,未來基金專戶子公司要參照信托,建立起以凈資本為核心的監管和風控體系,基金子公司的資本實力高低將成為未來業務開展和轉型的致命制約。基金公司對子公司的增資動向開始受到業內關注。
數據統計顯示,上述32家基金公司中,凈資產超過10億元的公司有13家,占比不足一半。這或許意味著,大多數基金公司凈資產規模有限,對子公司大規模增資的可能性不大。
事實上,受制于監管加碼,此前狂飆突進的基金子公司在今年面臨發展拐點,曾被視為基金公司重要盈利增長點的子公司也在等待股東方的最終抉擇,一些自身資本實力有限、在清淡行情中有控費沖動的基金公司或將對增資“有心無力”。
而在此前采訪中獲悉,部分基金子公司對于監管新政下的業務轉型充滿迷茫:一方面傳統通道業務遭封堵,另一方面公司還未找到有足夠發展空間且適合子公司自身定位的新業務領域,甚至有部分子公司出現整個部門階段性“停工”的現象。
同樣是長江證券發布的半年報顯示,長信基金的專戶子公司長江財富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4953萬元,同比下滑21.39%,實現凈利潤1048萬元,同比下滑39.4%。
“大公司可能還有實力增資,如果控費趨勢蔓延,小公司對于子公司的支持熱情可能會讓很多子公司人士失望。”某基金觀察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