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主賽道”?
子公司業務之外,去年一度風生水起的分級基金也在經受考驗。事實上,盡管對于分級基金的爭議從未間斷,支持反對者兼而有之,但從監管政策角度看,分級基金目前的發展依然受到限制。
去年8月起,證監會新產品審批公示中未再出現新的分級基金申報信息;今年6月發布的《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運作指引第2號——基金中基金指引(征求意見稿)》,也不允許FOF持有分級基金等具有復雜、衍生品性質的基金。如果最終的指引保留該規定,意味著分級基金將無緣FOF這塊大蛋糕。
此外,市場行情缺乏賺錢效應,也讓分級基金的規模明顯縮水。 濟安金信基金評價中心主任王群航(博客,微博)稱,截至去年末,全市場共計52家公司擁有186只分級基金,合計規模2430.67億元;而今年一季度末全市場共計51家公司擁有177只分級基金,總規模2096.43億元,呈全面下降狀態。
統計顯示,今年以來已經有包括國泰新能源、融通中證大農業等多只分級基金公告轉型成LOF基金;此外,包括中融中證白酒、銀華中證一帶一路等分級基金則選擇清盤,徹底退出市場。
事實上,無論是子公司還是分級基金,這些昔日被視為基金公司“彎道超越”的利器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監管或市場的壓力;而在分析人士看來,監管層的意圖是引導基金公司競爭回歸本源,更加重視投研核心能力的建設,回到資管行業的“主賽道”上來。
“都說‘彎道超越’,其實‘彎道’是最容易出風險的地方。”分析人士表示:“尤其是子公司,其賴以‘發家’的根源本就是意外的政策紅利。近些年來一些金融機構的發展戰略偏好‘急功近利’,不僅缺失銳意進取的創新精神,也失去了長期穩定發展的健康心態,這是資管行業發展的大忌,也是監管層不愿看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