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18年的發展,公募行業規模超過8萬億,基金公司家數也擴展至109家,但是首尾兩頭差距逐漸擴大,馬太效應愈加明顯。
數據顯示,華夏、南方等“老十家”依然堅挺,天弘、易方達等則成為“新十家”。每年,基金行業都會崛起一些后起之秀,但是更多的則做了“分母”,在股東變更、團隊震蕩中內耗,垂死掙扎狀。
業內人士認為,在馬太效應持續發酵下,雖然突圍癥結因素頗多,但并不表示市場沒有突圍的機會。隨著投資者結構的變化以及FOF等新產品的火熱,下一個突圍的中小基金公司可能已不遠。
馬太效應發酵
“基金公司的公募規模生死線是100億元,如果達到不這個標準,基本就會虧損。”近日,廣東某公募基金的一位負責人指出。
Wind數據顯示,今年年中,有36家基金公司的公募規模不及百億元,而中原英石、華宸未來、紅土創新等8家基金公司的公募規模不足10億元。其中,最小的中原英石公募規模只有0.1億元。
而19家基金公司的公募規模則超過1000億元,其中規模最大的天弘基金和華夏基金分別達到8505億元和5061億元。
據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分析師李穎介紹,在他們設計的基金公司評價體系中,對總規模200億元以下的基金公司的成長能力打分較低。因為這類公司 一般盈利狀況不佳甚至虧損,致使股東頻繁動蕩,進一步導致核心管理團隊動蕩,從而影響到公司業績、規模等。
7月26日,證監會批準了中原英石變更股權和實際控制人,原控股股東中原證券將34%股權、股東安石投資32%股權轉讓給太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變更后太平資管持股66%,成為控股股東。控股權變更的背后則是同行里規模最小、股權激勵擱淺、高管投研團隊接連動蕩。
另外,在新業務的拓展上,中小基金公司也在遭受“排擠”,比如銀行委外雖然蛋糕比較龐大,但很多銀行是有門檻的,這也是為什么行業的馬太效應會更明顯的原因之一。
“小基金公司一開始只能找一些農商行合作,隨著規模變大再逐漸與大的銀行開展合作,這需要一個過程。”上述公募業務負責人透露。
李穎指出,形成當前基金行業的馬太效應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基金行業發展歷史沿革和競爭環境變化。成立較早的基金公司有著多年的積累,投資者認可度較高。而新成立的基金公司難以復制他們的環境,必須要面對全資產管理行業的競爭,包括險資、私募等;第二個因素是基金銷售機構天然就會選擇市場口碑好、在銷售費用方面能予以強支持的基金公司,使得實力雄厚基金公司能夠獲得更多銷售機構支持;第三個因素是,跟老基金公司比,新成立的基金公司在戰略規劃、產品設計思路、對投資者需求把握方面等不具備優勢,甚至處于劣勢。
突圍三大癥結
“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橫亙在基金行業多年,每家中小基金都在思索如何突圍,但時至今日絕大多數嘗試者都做了“分母”。
癥結在哪里?金鷹基金總經理劉巖指出了三點:一是公司治理結構問題。一方面股東與經營管理人之間缺乏長期利益綁定機制,經營管理人行為容易短期化,不利于股東長期利益;另一方面,人力資本的核心地位不夠突出,經營管理人的話語權相對較弱,公司經營管理團隊的穩定性無法得到保障。二是,泛資產管理行業剛性兌付產品占比仍然較高,實際無風險收益率被扭曲,導致嚴格要求由買者自擔風險的基金管理行業在整體競爭上處于劣勢。三是,投資者長期投資和資產配置理念還需要進一步培養。公募基金“好做不好賣,好賣不好做”的現象依然十分普遍。這也間接導致行業內很多公司考核目標與激勵機制短期化,不利于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股東與管理團隊的目標不一致,一直是困擾基金行業發展的主要問題,也有不少管理層和股東私下鬧掰出走的案例,甚至股東不堪虧損退出,這兩方面均會導致核心團隊動蕩,進而影響到公司的業績和規模,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因此,業內人士指出,對中小基金公司來說,首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管理團隊和股東之間的關系。劉巖認為,證監會和基金業協會鼓勵專業人士、經營管理人持股以及建立長效激勵機制是未來這個行業最大的希望之所在。
為了挽留人才,自2013年以來,股權激勵和事業部激勵成為基金行業的兩大法寶,匯添富、嘉實、天弘、中歐等均試水。不過,兩年多的時間過去了,從整個行業的情況來看,這兩大方式并非靈丹妙藥,一試就靈,能否因此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多方面支持保障。
據前海開源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介紹,前海開源是國內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在發起人協議、公司章程、股東會決議和董事會決議等正式文件中,都明確規定了公司高管及投研核心團隊股權激勵及基金經理績效激勵的公募基金公司,從制度上確保上述政策落到實處這不僅僅只是口頭承諾,而是具備法律效力。
此外,前海開源股權設計上,也為日后實施的股權激勵提供了便利。數據顯示,前海開源在實施股權激勵之初,將股權進行了調整,僅有四家股東,開源證券、北京長和世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北京中盛今期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及深圳和合投信資產管理合伙企業,其中最后一個是前海開源的員工持股合伙企業。四家公司平均享有25%的股權,這意味著,未來前海開源的股權激勵不會受到“一言堂”式的股東掣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