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獲悉:近年來,內蒙古以財政數字化為引擎,聚焦惠民補貼發放“六個精準”(補貼對象準、項目準、時間準、金額準、效能準、信息反饋準)關鍵環節,構建起覆蓋惠民補貼全鏈條的科學化、精細化管理體系,確保財政惠民補貼資金精準發放。2023年和2024年,全區通過惠民惠農“一卡通”系統年均發放財政補貼資金超過420億元。2025年1-5月,全區通過惠民惠農“一卡通”系統發放財政補貼資金超過160億元。
數據賦能確保補貼對象精準。自治區財政廳聯合公安、民政、人社等多個主管部門建立數據共享平臺,構建“人員狀態+社保信息+特殊身份”動態核驗模型,通過大數據分析等手段,對補貼對象實施動態畫像;及時為符合條件的潛在補貼對象找政策、找項目,確保補貼應享盡享。同時,大力推廣使用社保卡,盡快讓每個補貼對象只用一張社保卡即可領取所有補貼。
清單管理確保補貼項目精準。近年來,內蒙古累計規范整合“小而散”補貼項目200多個,并梳理各補貼項目領域惠民政策,形成自治區惠民補貼項目“一張明白紙”;提煉“一張明白紙”中的約束性信息,將補貼發放規則和政策要求嵌入“一卡通”系統,通過信息化方式鎖定核心要素,觸發預警條件的自動中止補貼發放,努力讓補貼精準發放成為規定動作。
智能服務確保補貼發放時間精準、金額準確。內蒙古依托“一卡通”平臺構建補貼智能發放體系,為每項惠民補貼設定發放時間,農業補貼按播種收割周期發放,低保特困補貼每月10日前精準到賬。同時,平臺嵌入46項監督預警規則,自動比對補貼數據與計算模型,補貼發放更加快捷;將原有的5個補貼項目常態化提級發放制度優化為動態提級機制,在補貼不能及時發放到位等特殊情況下,及時將對應項目動態調整納入補貼提級直達范圍,以保障群眾及時足額獲得相應補貼,把惠民生、暖民心的實事辦快辦好。
穿透式監管筑牢“防火墻”,確保補貼發放效能準。自治區財政廳先后制定出臺管全面、管長遠、管重點、管難點、管流程、管時限的相關政策制度36個,以穿透式監管筑牢“防火墻”,建成較為完善的惠民財政補貼資金管理制度體系;選取補貼資金量大、覆蓋范圍廣、受益群體多的重點涉農補貼,講清楚對應的責任和義務,明確多發優發、少發不發的具體情形,讓補貼政策精準傳達到基層;打造“制度+技術”雙輪驅動的監管體系,建立“發放及時率、資金合規率、群眾滿意度”為主的三維考核指標,對每一個補貼項目實施全生命周期管理,讓每一分錢都成為明白錢,努力提升補貼效能。
架起連心橋,確保信息反饋準。通過搭建互聯網查詢、內蒙古自治區惠民惠農財政補貼資金網服務平臺,通過將補貼信息接入“蒙速辦”、內蒙古財政微信公眾號,通過補貼對象陽光公示等便民服務,讓群眾知道自家事、監督身邊事。截至目前,內蒙古惠民惠農財政補貼資金網日均訪問量超3萬人次,年均訪問量突破2000萬人次。該補貼資金網在事前政策告知、事中短信通知、事后跟蹤服務三個階段,積極宣傳黨的惠民政策,年均發放補貼到賬短信3523萬條,群眾通過電腦、手機等互聯網終端,即可輕松查看補貼政策、補貼發放明細。
“下一步,我們繼續堅持以‘六個精準’為抓手,進一步保障惠民財政補貼精準發放到群眾手中。”自治區財政廳相關負責人說。(記者 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