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停車正在引發一場“蝴蝶效應”——良好的停車體驗和更高的停車效率,將會推動停車場所依附業態的良性發展。比如,通過大數據計算,醫院停車場景的效率提升,能進一步縮短病患就診時間;通過車牌識別技術能區別業主、非業主,提升小區安保系數。
中國城市智能交通領域最熱的是什么?智能停車。
2017年城市級路內智能停車項目近150個,項目規模創歷史新高。行業引各路資本和眾多央企競相關注。過去一年,以城市級路內停車為主營業務的企業分別獲得了千萬級至億元級融資。以首鋼、首信、中煤為代表的央企也紛紛入場,有行業深耕亦或資本整合之意。
2016年在國家政策支持下,就有些“抬頭”之勢的路內停車管理智能化市場,2017年徹底爆點,迅速升級為行業和資本關注焦點。在北京、上海、杭州、哈爾濱、石家莊、任丘、淮安、邯鄲、赤峰、丹陽、茂名遍布各線城市的建設需求下,一邊是以浙江創泰為代表的運營商,亮起行業運營泊位數No1的驕人業績;另一邊是以深圳信路通、北京精英智通為代表的新進入者宣傳高位視頻方案,從試點走向項目落地。
2017年,智能停車市場故事眾多,但“真相”如看上去那般美好嗎?
地磁VS視頻的技術之爭
道路停車檢測技術包含:咪表、POS機、地磁技術和視頻技術。拋開“傳統”的咪表和POS機,2017技術之爭,表現為地磁和視頻技術二分天下。
地磁和視頻優劣勢明顯。地磁價格便宜、安裝方便、項目實施更容易,劣勢是仍需要人工值守;視頻有抓拍功能,可以留存圖像證據,對逃費抓拍可提供完整證據鏈,缺點是成本高、安裝難度大、不能有障礙物遮擋、且項目實施環節要協調更多政府部門。
從項目數量來看,以浙江創泰為代表的地磁解決方案在2017年停車市場上占領先機。據統計,2017年地磁項目占停車項目總數量約80%,代表項目赤峰紅山區智能停車項目、云南蒙自靜態交通項目、哈爾濱停車智能化管理平臺、江西九江城市停車管理項目、浙江瑞安城市停車管理項目。
視頻產品應用在道路停車領域并不稀奇,早些年,視頻樁就有應用,但由于技術障礙始終得不到普遍推廣。隨著視頻算法、深度學習等技術深入,2017年高位視頻開始應用在停車領域,河北邯鄲和石家莊已建設高位視頻的城市級項目,成為率先“吃螃蟹”的城市。
由于有技術難度、應用場景復雜,高位視頻成本都比較高。此外,在實際場景中,視頻方案的硬傷是如果碰到樹木遮擋,需要修剪樹枝,更甚需要砍樹。這對項目實施無疑增加了難度,其中需要協調的相關部門繁多,程序非常復雜。業內人士表示 “一個項目往往要協調建交委、市政、園林、城管、電力等各個部門。”
成本低廉,施工相對便捷,不需要接電,這也是在城市級停車管理平臺建設初期,市場優先選擇了地磁作為車位采集方案的一部分原因。
地磁檢測率和視頻捕獲率、識別率都是各家相爭的焦點,各家都宣稱自己產品能夠達到98-99%,但在實際道路操作上,外界環境干擾一定會讓這一指標明顯下降。實際項目中是否需要如此高的檢測率?有業內人士表示“現在的停車項目都離不開人工,如果能達到98%,停車位就不會有這么多運營人員干預。”在翻閱幾份招標文件中發現,業主對這一技術參數要求卻很高,一般不得低于95%,甚至有要求達到98%。
除了地磁和視頻,電子標識技術在行業內也常被提及。2017年末,國家發布的機動車電子標識六項國家標準,對于電子標識應用落地是利好消息,可以作為地磁、視頻等方案輔助設施,可支付停車費、識別車輛信息、追繳逃費。目前深圳和無錫正在試點推進電子標識應用在停車項目。
國際智能停車展
“蜂擁而至”的市場進入者
城市級路內停車市場從興起至今短短兩年時間,用戶需求還沒打磨成熟,而市場的競爭就已異常激烈。在形成幾分天下的格局前,停車市場多少有點混亂。
城市級路內停車項目興起時間雖然不長,在產品、集成、運營商各角色推動下,城市級大項目開始更加關注供應商的從前端產品到后端運營的整體項目能力。項目業主要求有產品、有平臺、有APP、有運營。
只做產品只能游離在產業鏈最末端,只做運營又沒有核心競爭力,這就要求企業必須有自己的核心產品。于是,一夜之間,很多專注后端平臺集成和運營的企業,迅速拿出了自己研發的產品。一年左右時間,行業可謂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我們不由得思考一個問題,這是否是一個很賺錢的行業。
只是看上去很美?
據統計顯示,2016年我國城市級停車管理平臺建設項目101項,其中需要企業墊資類項目20項,合計市場規模7.5億,占全年市場總規模約55%。20個項目中PPP項目6項,BOT模式項目14項。
在這些大投資大建設的墊資類項目中多數項目都是企業投資,需要通過運營停車收費收回投資,可在調研中發現,企業對運營收入并不樂觀。
例如,有的城市原來路內停車并不收費,項目運營后,市民逃費率比較高,不實施監管的情況下逃費率可達到50%,甚至更高。并且,三線城市的路內停車位周轉率較低,2017年某三線城市系統建設后,調研的周轉率僅在2-3次之間,每小時停車費在2元-4元之間。
運營單位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以確保盈利可能:停車費價格、逃費率、停車周轉率、人工成本和停車檢測技術準確率。
第一、停車費價格。在經濟發達一二線城市,一般每小時收費可以達到5元左右,超過1-2小時還有價格杠桿調節。但城市停車費的定價權并沒有市場化,雖趨勢是逐漸增加城市中心區停車收費價格,但受政策影響仍然比較大。
第二、逃費率。降低逃費率,只能依靠人工現場催繳或者城市立法。2017年初,北京路內停車試點開始投入使用,據介紹,逃費車輛將納入征信系統,具體的懲罰標準已經納入北京停車立法計劃;此外,武漢停車繳費也將與信用掛鉤,收取滯納金,并配備稽查人員監督;邯鄲也正在針對路側停車逃費進行聽證立法。這些舉措都會降低路側停車逃費比例。顯然,政府在立法和管理逃費方面的力度也明顯影響了企業盈利狀況。
(管理逃費現象需要對車輛有視頻取證,這也是視頻采集方案的優勢之一,并可能影響未來市場產品技術的選型)
第三、停車周轉率。一二線城市路內停車資源緊張,停車周轉率較高,一般情況下是3-5,在中心路段則會更高。對于系統建設上線之前,城市并沒有統一進行停車收費管理的,系統建設投入使用后往往周轉率會更低,對于企業來說,經營的風險也更大。
第四、人工成本。根據上述項目估算,人工在運營成本中占絕對高的比例。地磁方案目前仍需要人工監管,而高位視頻方案則有可能會大幅度降低人工成本。
第五、停車位檢測產品的穩定性和壽命,具有更高檢測率的產品,使用壽命更長久的產品才會有更多收入的可能性。
在影響企業市場盈利的五個因素中,項目城市選擇決定了市場停車環境,決定了盈利條件中周轉率和逃費率的基本狀況;車位檢測技術方案選擇和項目運營成本控制也是企業可以主導,企業“內功”決定了盈利基礎條件;停車費價格和逃費現象的管理則完全是非市場行為,不受企業控制。
一般停車項目的PPP模式或者BOT模式往往需要10-15年的運營服務期,在這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城市領導的更迭,政策的穩定性對企業經營尤其重要,這也構成了項目經營的重要風險,特別是當項目建設投入使用的初期,年運營成本和收入基本持平的情況下,持續的政策支持才可能讓企業在未來的經營中獲得利潤。
所以,看上去很美好嗎?有條件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