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互金平臺加快了赴美上市的速度,進入9月以來,已有3家互金公司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招股書。預計未來一段時間,還會有越來越多的平臺投身到上市大潮之中。
那么,到底發生了什么,使得在行業集中整治尚未結束的背景下,平臺便開啟了上市之路呢?甚至走在了一眾互聯網金融巨頭的前面。下面用三個問題,來大致解答這個疑問。
第一個問題,上市有什么用?
對互金平臺尤其是P2P平臺早在2015年前后就開始籌備上市之路,后來,隨著監管趨嚴和行業整頓開始,嚴監管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行業業務模式和發展空間,給企業的長期估值帶來很大不確定性,上市之路便都暫停了。
舉例來講,不少P2P平臺早在2015年前后就開始籌備上市之路,后來,隨著監管趨嚴和行業整頓開始,嚴監管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行業業務模式和發展空間,給企業的長期估值帶來很大不確定性,上市之路便都暫停了。
而從現階段情況看,監管框架初定,互金機構估值有了比較明確的空間,是一個比較好的上市窗口期,前期暫停腳步的平臺怎能不抓住這個時機呢?畢竟,誰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么,使得企業估值再次面臨不確定性從而妨礙上市之路呢?
那么,未來一段時間,還會有更多地平臺涌現出來嗎?短期看,在這批準備充分的平臺沖刺完畢后,上市潮應該會暫緩下來,IPO上市畢竟需要一段時間的精心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