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華北地區遭遇十年未遇的菜價飆升,首衡高碑店市場啟動應急響應機制,48小時內從寧夏、青海調運萬噸蔬菜進京,一周內將價格波動幅度控制在15%以內。
這場教科書級別的保供行動,恰是首衡集團十年應急體系進化的縮影。從2015年肩負京津冀“7天不斷供”的使命起步,到如今建成可保障1.1億人7天供應的特大城市應急物資中轉站,首衡用三次關鍵跨越,構建起中國流通企業中最具韌性的供應鏈體系。
從被動響應到主動布局
首衡高碑店市場的誕生,本身就源于對特大城市供應鏈脆弱性的深刻反思。2008年南方雨雪冰凍災害導致北京農產品供應告急,隨后在京冀兩地政府聯合規劃下,首衡高碑店市場應運而生。
2015年市場運營初期,其保供邏輯仍停留在“儲備+調運”的基礎層面,建設30萬噸級冷鏈倉儲,儲備耐儲存的土豆、洋蔥等品類。但是2020年成為首衡保供能力的轉折點。特殊時期下,傳統“產地-批發市場-零售終端”的線性供應鏈頻頻斷裂。首衡迅速啟動應急保供機制。數據顯示,2020至2022年,首衡累計向京津冀輸送保供農產品875萬噸。
2022年北京冬奧會期間,為滿足奧組委對食材安全的嚴苛要求,首衡專門搭建“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鏈條溯源系統,成為官方供應保障單位,并最終獲評“先進集體”。
從區域調度到全國協同
2024年夏季,華北遭遇持續強降雨,多地蔬菜減產。首衡立即啟動應急機制:新增200多輛運輸車馳援產地,積極對接周邊蔬菜產地,對本地水葉菜免收進場費。通過對接寧夏、青海等20個新基地,很快便將市場內黃瓜、生菜等緊缺菜品價格穩定在合理區間。這次成功的背后,是首衡“全國一張網”布局的初步成型。
2023年孝感首衡城投入運營后,南北雙核聯動機制也開始發揮作用:高碑店市場側重北方產區資源整合,孝感首衡城則聚焦華中、華南產地對接,形成“南菜北運”“北品南下”的雙向通道。
2024年11月,首衡集團正式推出”首衡智慧物流共建線路“計劃,目前已與眾多合作伙伴共建多條線路專線,以滿足“最后一公里”物流服務,直接降低用戶物流成本,提升配送便利。此外,依托河北保定高碑店一級鐵路物流基地工程,極端天氣下可利用鐵路網絡全國調撥物資。
從物理儲備到數字中樞
2024年12月,首衡特大城市應急物資中轉站的投運,標志著其保供體系進入智能化新階段。這座國家級項目,創新采用“平急兩用”設計:平時狀態下,中轉站是農產品供應鏈上的“蓄水池”和“穩壓器”,既能帶動前端,幫助農戶種得優、賣得好,又能保障后端,穩定市場價格,讓消費者買到更加安全、新鮮、物美價廉的農產品。
應急狀態下,中轉站是保障京津冀地區農產品應急供應的戰略基地,依托健全的農產品供應鏈體系、現代化的物流管理模式和高體量的冷鏈倉儲設施,可全天候保障京津冀城市群1.1億常住人口農產品充足供應和價格穩定,提高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重大自然災害的能力。
首衡正在重新定義中國農產品流通的安全邊界——這里不僅是民生保障的“壓艙石”,更是應對不確定性的“穩定器”。
但無論規模如何擴張,其十年堅守的底層邏輯始終未變:用更高效的流通,讓應急保供從“被動應對”變為“主動防御”,最終實現“平時保民生,急時保安全”的終極目標。這或許正是中國流通企業在新時代的使命與擔當。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