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江蘇再次成為焦點:
“江蘇發展新質生產力具備良好的條件和能力。”
“加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使江蘇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
此前,我們特別轉載了林毅夫、黃奇帆等國內權威專家學者新書中對新質生產力的解讀,《10分鐘,全方位讀懂“新質生產力”》。
那么,落到江蘇這個在上周被提及的正面典型,又是如何做的呢?
01
因地制宜的江蘇,實力幾何
江蘇省面積不算大,自然資源也稱不上豐富。其實在改革開放之前,江蘇的經濟發展狀況在全國不算出色,在全國省域排名中也只是中游水平。但在改革開放之后,江蘇抓住了不少重大機遇:
比如1982—1985年,黨中央、國務院連發4個“一號文件”支持鄉鎮企業發展,因此蘇南鄉鎮企業乘風而起,“八十年代辦廠、九十年代造城”,形成了工業化帶動城鎮化的獨特景觀。到如今,江蘇縣域經濟蓬勃發展。
再如,從1974年建立對外貿易口岸、開展自營進出口業務,到1994年,江蘇率先在全國提出“經濟國際化”戰略,再到后來緊抓外資外貿資源,2012-2017年累計實際使用外資1353.8億美元,居全國首位。2017年進出口總額達5911.39億美元,占全國的14.4%,僅次于廣東,居全國第二位。
民營經濟也是江蘇的機遇之一。2000年底,江蘇省搶抓新的發展機遇,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六放”政策,即“思想上放心放膽,政策上放寬放活,工作上放手放開”。2001年底,私營企業達到22.55萬戶,躍居全國第一;工商部門登記的個體工商戶160.45萬戶,躍居全國第一;個私企業總數達183萬戶,也是全國第一。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為了應對危機帶來的沖擊,江蘇率先在全國提出發展“創新型經濟”,并部署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得到國家高度肯定,而這一戰略,讓江蘇經濟開始“由高速度轉向高質量”,“由經濟大省變為經濟強省”。
如今,“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成為江蘇的新名片,這背后便是江蘇這些年不斷抓機遇的結果。
尤其在2021年,江蘇省工業增加值反超廣東省,江蘇省制造業GDP為4.17萬億,略超廣東省的4.15萬億。而到了2022年,江蘇省的這一反超從200億擴大到2000億。
因此,新質生產力為什么看江蘇?實力使然。
根據2024年江蘇省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3年江蘇制造業增加值4.66萬億元,占GDP比重達36.3%,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達91.9,高居全國第一。
其中,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提高到41.3%和49.9%,13個設區市全部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百強市。
此外,江蘇的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升明顯。工業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早已超過50%,江蘇省工業的主力軍已明顯轉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
當然,報告中還明確提出了多個“全國第一”:
科技創新工作取得新進展。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3.2%左右,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62.1件、連續8年保持全國省區第一;
科技型中小企業9.4萬家,新獲評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95家,數量均居全國第一;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數量居全國第一。
這些都是江蘇發展新質生產力道路上的重要支撐。
02
發展新質生產力7大維度
江蘇都做了什么?
我們可以對照新質生產力發展的7大方面,來看江蘇的發展。
1、打造更多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制造”品牌
在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制造”品牌上,江蘇走在全國首列。
根據2023年江蘇省商務廳發布的全省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國際知名品牌名單中,474個品牌入選2023-2025年度省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國際知名品牌。
其中無錫市共有100家企業的自主品牌成功入選,鎮江市天工工具、大全集團、金東紙業、沃得農業機械等19家企業的品牌入選省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國際知名品牌;魚躍醫療入選省重點培育和發展的跨境電商知名品牌。
宿遷市共有17家企業上榜,揚州市17家外貿企業上榜,徐州市的徐工集團的“徐工”、恒輝機械的“恒輝”等12個品牌入選,連云港的日出東方、恒瑞醫藥等6家企業的品牌也被列為省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國際知名品牌。
2、鞏固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優勢
近年來,江蘇積極順應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趨勢,重點聚焦車聯網和智能網聯汽車、動力電池、氫燃料電池汽車等重點產業鏈,加快構建形成新能源汽車產業核心競爭力。
江蘇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競爭力強,整車產品特色明顯。海格純電動大巴、理想增程式SUV、徐工重卡等銷量均位居細分市場前列。汽車零部件產業基礎尤其雄厚,配套齊全,產能利用率高。
同時在智能網聯汽車相關產業上,江蘇也給予了大力支持。
2024年1月1日《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促進車聯網和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決定》正式施行,是全國第一部省級關于車聯網和智能網聯汽車的地方性法規。
全省車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累計覆蓋道路里程1614公里,其中,無錫市基本實現了主城區規模覆蓋,南京、蘇州等地實現了區域性覆蓋。
目前,江蘇車聯網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率已達到50%,且產業鏈覆蓋度不斷增加,12個產業鏈環的81個關鍵產業節點中,江蘇產業鏈節點覆蓋率達到85.2%。
3、加快新型氫能、新材料、創新藥產業發展
2024年伊始,江蘇以全省科技部門、科研院所、科技企業為主導,迅速投入新一輪創新大潮中,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夯實科技根基。
在氫能上,江蘇圍繞推進氫能“制儲運加用”全鏈條發展,發揮省內沿海風電資源集聚優勢,突破海水制氫等可再生能源制氫關鍵技術。
其中國內最大功率氫電池電堆誕生在江蘇揚州,廣陵經濟開發區企業“江蘇氫璞創能”實現了300千瓦氫燃料電池電堆的技術領跑。
在新材料上,昆山的蘇州億創特智能制造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柔性輥壓成型技術,填補了國內鋼材復雜形狀成型的技術空白,開發研制的鋼制新能源電池箱,采用超高強鋼,使新能源汽車電池盒的重量大大減輕、鋁合金成本減少了50%以上。
在創新藥上,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研發的國產首臺多重核酸檢測儀取得國家藥監局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打破了相關產品長期被國外壟斷的局面。
·
4、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新引擎
江蘇是我國醫藥大省,生物制藥又是江蘇的“龍頭企業”,2022年江蘇生物醫藥產業產值達到5000億元,規模排全國第一。
“十三五”期間,江蘇便初步形成“一谷”“一城”“一港”“一園”“多極”的產業發展格局。進入“十四五”時期,江蘇生物醫藥產業正加速邁入“快車道”。
截至2023年5月,國家藥監局已批準202個創新醫療器械產品,其中所在地為江蘇的創新醫療器械共有27個,占比13.36%。此時,江蘇集聚生物醫藥企業超3800家,擁有規上企業569家,2022年規上產值達2188億元,5年產值規模翻番,與北京、上海、深圳同列全國第一方陣。
在商業航天方面,蘇州正瞄準大飛機、通用航空、航空智能裝備等重點領域,加快推動蘇州航空航天產業蓄勢騰飛。
位于蘇州太倉的火箭派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設計研制的中國商業航天首顆空間生命科學試驗衛星“火炬一號”于2022年成功升空。
除火箭派外,江蘇太倉集聚航空航天產業鏈配套企業100多家、產值規模超百億元,成為蘇州航空航天產業發展高地和重要增長極。
在低空產業鏈上,江蘇省計劃在市政管理、應急救援、低空旅游、商務出行、駕駛培訓等領域開發開放一批典型應用場景,推動無人機在巡檢監測、農業植保、應急救援、物流配送等領域規模化應用。
5、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新賽道
在未來產業發展規劃上:2024年2月29日,江蘇省科學技術廳、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制定發布了《加快科技創新引領未來產業發展“5個100”行動方案(2024-2026年)》,先手布局未來產業新賽道。
行動方案表示,將以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省級以上高新區為重要載體,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在第三代半導體、通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合成生物、元宇宙等未來產業領域著力實施前沿技術、標準規范、應用場景、示范企業、科創園區“5個100”行動。
并爭取到2026年形成較為完備的未來產業科技創新體系,涌現一批有影響力的前沿技術、創新應用、示范企業和科創園區。
在量子技術方面,江蘇的布局已見端倪。2023年9月江蘇省科技廳發布2023年省科技計劃專項資金擬立項名單,共89個項目入圍。其中包括了多個量子科技項目。
蘇州市相城區長三角國際研發社區目前已經攻克量子計算機的全套技術、工程難題,完成26比特量子計算機的研發。
在生命科學賽道,江蘇自2019年起啟動實施省前沿引領技術基礎研究重大項目,遴選省內頂尖科學家領銜,圍繞蛋白質功能設計、活細胞藥物等前沿領域,先后部署50個左右重大基礎研究項目。
據報道,目前東南大學顧忠澤教授團隊與國內頭部企業強強聯合,發布全球首個人體器官芯片醫藥大模型,助力新藥研發。其中,人工血管芯片已用于神舟十五號空間在軌實驗,這是國際上首例人工血管組織芯片研究。
6、加強重點行業統籌布局和投資引導,防止產能過剩和低水平重復建設
近期,江蘇省工信廳還發布了2024年江蘇重大工業項目清單。
2024年,江蘇重大工業項目聚焦傳統產業煥新、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三大任務”,合力推進江蘇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基地。
今年全省實施重大工業項目600個,其中106項屬于傳統產業煥新項目,占比17.7%;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共417個,占比69.5%;第三代半導體、氫能、新型儲能、前沿新材料、未來網絡通信等未來產業項目共77個,占比12.8%。
7、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
在數字經濟上,江蘇也持續突破。
據《2023數字江蘇發展報告》顯示,江蘇省2022年數字經濟規模超5萬億元,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11%左右,兩化融合發展水平連續8年全國第一。
2023年初,江蘇省發布的《關于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中明確:先進計算產業集群將作為10個引領突破的未來產業集群之一。
作為長三角首個昇騰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南京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算力總規模達到140P,為企事業單位、高校以及科研院所提供大數據人工智能“一站式”公共技術服務。華為積極參與IPv6技術創新工作,加快推進江蘇省IPv6全鏈條、全業務、全場景部署和創新應用,助力打造南京IPv6+政務外網最佳實踐。
與此同時,人工智能也是江蘇的重點發力點之一。
2022年,蘇州人工智能相關產業規模達1250億元,近3年產值規模平均增速達22.7%,綜合實力不斷提升。
蘇州工業園區是國內首個明確提出聚焦人工智能產業并制定系統產業規劃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也是蘇州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的核心區。
從載體平臺看,園區已有166個市級及以上研發、工程、技術中心,其中省級及以上72個,國科數據中心、蘇州超算中心、中科集成等創新平臺持續完善。
從企業數量看,園區已集聚人工智能相關企業約1500家,其中,上市企業16家、各類獨角獸(含培育)企業54家、各類瞪羚企業187家。
從落地效果來看,“訊飛星火認知大模型”具有跨領域的知識和語言理解能力,實現從提出、規劃到解決問題的全流程閉環,目前已在教育、辦公、汽車等行業中落地應用。
蘇州工業園區本土企業思必馳發布“DFM-2大模型”,擁有全鏈路的智能語音語言技術,去年獲得科技部批復建設“語言計算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
清睿智能研發的“AI.English100”是一個涵蓋智能聽說、詞匯和閱讀能力訓練的智能互動訓練系統。目前,該平臺已進入全國3萬多所中小學,覆蓋3500多萬用戶。
03
未來已來
再回到2024年江蘇省政府工作報告,不難看出,江蘇在龍年要在新型工業化、科技創新引領、外貿外資方面繼續加碼。統籌新質生產力的落地大局。
在江蘇發展高層論壇第39次會議上,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明確表示,“對于江蘇而言,要在高質量發展上繼續走在前列,在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走在前列。”
“1650”產業體系建設,實施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和先進制造業集群強鏈補鏈延鏈行動,加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
打造“51010”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開辟未來網絡、量子、生命科學、氫能和新型儲能、深海深地空天等產業新賽道。
構建高水平創新平臺矩陣,全方位服務保障蘇州實驗室建設,推動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高質量引領性發展,加強環太湖、南京、徐州“三大科創圈”建設。
突出抓好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102項重大工程投資項目和450個省重大項目。
加大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體系化推進5G、千兆光網規模部署,支持蘇州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建設,加快智能算力、邊緣計算等算力設施布局。
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促進中歐班列、洲際客貨運航線擴面提效。主動適應國際綠色貿易規則,積極應對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前瞻開展碳足跡認證和綠電溯源等工作,鼓勵發展綠色貿易。
培育壯大數字貿易載體和主體,打造數字貿易新增長點。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助力企業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順暢切換,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內外貿并重的領跑企業。
可以看出,當培育新質生產力在全國拉開序幕,江蘇省正以多年積累,厚積薄發,在發展壯大新動能之下,持續引領,做好典范。
參考信息:
1、江蘇發布474個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國際知名品牌,都有哪些?
2、兩會關注丨使江蘇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
3、“未來已來”——江蘇發力智能網聯汽車新賽道
4、關注新能源汽車制造大省江蘇①丨作為新能源汽車制造大省,江蘇有哪些優勢?
5、全國首部!江蘇立法促進車聯網和智能網聯汽車發展
6、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夯實根基——打造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江蘇馬力全開
7、江蘇“氫”啟未來,搶占產業發展新高地
8、2023年度盤點:數智江蘇“走深向實”,蘇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9、科技動態 | 2023全球人工智能產品應用博覽會傳出新信息——江蘇人工智能產業“大風起兮”
10、江蘇省2023年科技專項:多個量子科技項目入選
11、【新華日報頭版頭條】江蘇為培育新質生產力夯實技術底座 瞄準科技“最前沿”,勇闖創新“無人區”
12、聚焦江蘇“1650”產業體系⑧丨打造生物醫藥產業“森林”,激發“藥”動力
13、江蘇印發裝備行業穩增長方案,涉及這12條重點產業鏈
風險提示: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作為知識分享,不代表瑞承立場,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對內容的準確與完整性不做承諾與保障。過往成績表現不代表未來業績,投資可能帶來本金損失。任何人依據本文做出投資決策,風險自擔,信息發布方不承擔任何法律、法規及相關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