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復蘇與不確定性交織。去杠桿、求穩定仍是大勢所趨,只有穩中有進者,才能穿越周期。今年的求職市場更加慘烈,許多互聯網人都在反思,“不停擁抱變化”是否真的意味著創新?被不安全籠罩的職場人,能潛心做一些真正改變產業,乃至改變世界的事情嗎?真正能讓個體創造力迸發的職場環境究竟在哪里?
數字人才流動告別“互聯網內循環”
面對不確定性,企業家和打工人都陷入“創新兩難”中,一方面,要穩住營收基本盤,確保活下去;另一方面,又要尋找突圍發展之道。穩中求進,知易行難。曾經帶領霍尼韋爾穿越2008年經濟危機的時任CEO高德威說過:“在經濟衰退最嚴重的時候,即便所有人都在恐慌,領導者也應當努力保持冷靜,要記住好時光終究會回來,企業需要為此做好準備。”高德威的成功之處在于善于謀求短期和長期的平衡,他反對把短期收益和長期發展置于矛盾的境地。在經濟危機時期,他并不忙于裁員,而是主張提前為經濟復蘇做好準備。按照他的說法:“這不僅可以幫你在順境中實現成長,也能讓你在逆境中避開最壞的結果,讓衰退為你所用,成為一種在未來幫你超越競爭對手的途徑。”職業發展之路也是如此,別人貪婪時你謹慎,別人慌張時你進取,方能望見先機,率先擁抱復蘇。
在2023年,這個機會就在“數實融合”。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全球創新指數報告》(GII 2022)在2022年指出,全球創新處在十字路口,我們需要密切關注創新如何轉化為經濟和社會影響。GII 2022提示了全球創新驅動增長的方向:“數字時代創新浪潮”和“深層科學創新浪潮”,二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其中,以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元宇宙、第三代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數字時代創新浪潮”,將深刻改變傳統和新經濟發展和進步;建立在生物技術、納米技術、新材料和其他科學突破基礎上的“深層科學創新浪潮”,將深刻改變未來生命健康、生物農業、環境保護和交通出行等領域。騰訊研究院于2022年12月發布的《數字化轉型指數報告2022》同樣指出,以工業為首的傳統行業加速“數實融合”已顯露成效,“數實融合”在全國加速鋪開。這種趨勢一直延續到2023年。數字經濟與傳統行業都在尋求新可能,兩者深度融合的愿望比以往更為強烈。因為大家深知,唯有改變方能穿越周期,迎來新增長。正如《人民日報》在《做好數實融合大文章》中所指出,伴隨著通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顛覆性前沿技術加速突破應用,數字技術正進入創新爆發期,與千行百業融合向縱深拓展,數實融合領域的國際競爭也日趨激烈。大力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必然要求,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途徑,是打造國際競爭新優勢的戰略選擇。政策的信號已經非常明確。在產業發展層面,面向實體經濟的科技創新,已經成為全球和中國共同的方向。脈脈的人才流動數據也印證了這一變化,2022年,中高端人才流入最多的數實融合領域Top3為企業數字化、電商新零售以及新能源汽車,這個結果并不讓人意外。近年來,在寫字樓里的普通白領們,明顯感受到了數字化生產力工具的飛速普及,直播帶貨的如火如荼,新能源汽車更是擁有全球領跑的趨勢。
過往“離開百度去字節、離開騰訊去美團”的互聯網內循環求職正在被打破,人才流動也已經顯示出明顯的數實融合特點。新能源汽車、芯片電子、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行業的人才,在脈脈的活躍度越來越高。以新能源汽車行業為例,BAT等互聯網大廠正在向新能源汽車行業輸送人才。脈脈人才流動大數據顯示,2022年轉行流入的人才,最多來自的領域就是純互聯網(即互聯網在線信息與服務)。
其實,換跑道并非要從零開始。“成事”的底層邏輯往往相通,轉換跑道時,需要發現自己可“跨行業遷移”的能力,觸類旁通,將自身潛能與新行業需求匹配,才能平穩著陸。一個行業足夠重視創新,一家公司涉足更多領域,便足夠有包容度。一波褪去一波又來,但并非只是周期性重復,穿越周期,一代職場人對于職業選擇的理解,已然進化。
十年前,我們站在岸邊,看著遠處的浪花向我們打來,后來我們知道了,一切都被移動互聯網的浪潮改變。如今,潮漲潮落,數實融合的浪潮正滾滾而來。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