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平9月25日電 (葉國寶 張麗君 魏永青)早前一直被認為建于明代的福建南平建甌市迪口鎮鄭魏村福善堂,現已被確證為福建省目前已知的最早元代木構建筑。
南平市文旅局局長王文謙25日稱,這一發現,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和社會意義,是閩北地區文化遺產古制多存的突出例證。
圖為鄭魏村福善堂大殿。魏永青 攝
鄭魏村自2014年列入中國第三批傳統村落名錄后,文物專家和志愿者常來考察,隱約發現福善堂多處污跡處有墨書題記。
尤其是,大殿最高處一根主梁上顯示的“維至大元年戊申八月初九日乙未主緣府城……募衆重建上祝”字樣,證明大殿重建于公元1308年8月25日,距今已有715年的歷史。
圖為福善堂主梁墨書紅外照片。應康嘉 攝
福善堂為一組鄉土廟宇建筑群,由中軸線依次分布的戲臺、天井、大殿以及兩側的偏殿、鐘樓、鼓樓等組成,總面闊21米,進深34米,面積726平方米。
該建筑始建至今,未見火災和水毀等的發生和記載。
圖為與福善堂大殿相對、清同治年間重建的戲臺樵樓 。方明 攝
自古以來,福善堂以戲臺的文藝表演唱主角,大殿建筑年代一般不為外人所深究。雖有學者憑直覺提出,大殿結構風格帶有早于明代建筑的特征,但因其上部梁架被歲月湮沒,通體黝黑,題記無從找尋,斷代無法確證。
資料顯示,東南地區此前已知最早的元代木構建筑,是建于元延祐四年(1317年)的浙江省武義縣延福寺,但比福善堂大殿晚了9年。
有專家推斷,元代起止歷時不足百年,從福善堂的主梁紀年來看,要完成如此規模的大殿等建筑群,始建年代或可前移到南宋。
鄭魏村現存完整有形的古民居院落30余座、大小宗祠5處、社廟4處和古廊橋2座,是建甌市罕見的大量傳統建筑集中連片分布、整體風貌協調統一、連建筑細部都保存良好的村莊。
圖為福善堂大殿及附屬建筑航拍圖。 鄭錦蘭 攝
福善堂現為一般不可移動文物。建甌市文保中心主任饒姝文表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福建省文物局相關通知要求,將按程序公布福善堂為縣級并逐級申報為更高級別的文保單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