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達
近日來因79元眉筆鬧得沸沸揚揚的美妝品牌花西子,于9月19日在社交媒體正式發布回應。然而最受關注的高價問題只字未提,話鋒一轉卻喊起了“國貨自強”的口號。許多網友并不買賬,更有人調侃“國貨是要振興,但扛旗的絕不是你”。
借著這陣風,網友重新認識了不少“良心國貨”。據統計,在一周的時間里,老牌國貨蜂花在某平臺的直播間粉絲總數增長106.9%;洗滌日化品牌白貓單場直播觀看人次破200萬;各大國貨品牌紛紛推出“79元套餐”以表誠意,戳中了消費者的情緒點。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國貨”“國潮”被視作是制造業自立自強的標志。民族情感與創新潮流疊加,營造了較為包容的市場情緒:很多消費者傾向于支持國貨,既是支持他們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更期待他們能不斷創新產品,實現長足的發展。然而安逸的環境難免滋生渾水摸魚者——只想靠著國貨的“金字招牌”吃飯,卻不愿背負那份沉甸甸的責任和消費者的情感寄托。
“潮來海若一長呼,潮去蕭條一吸余。”市場對于國貨的情緒恰似潮水循環往復,常立潮頭者少之又少,退潮時方知誰在“原地裸泳”。喊出“國貨自強”的口號并不困難,難的在于設身處地為消費者著想,靠硬實力而非靠噱頭參與市場競爭。說到底,多數消費者仍是理性的,產品是否好用、是否物有所值,人人心里都有一桿秤。宣傳喊得震天響,產品的內在品質卻經不起市場檢驗,潮流過去只會留下“一地雞毛”。
也要看到,網友口中的“潑天富貴”更多是一時盛景,是需求的集中釋放。即便是擠破了頭、賣斷了貨,也不能斷言國貨就真的崛起了。冷靜下來看此次“爆火”的幾家品牌,大多贏在“從小就用,較少漲價”。消費者除了追求實用之外,背后也不乏對“價格欺詐”的厭惡情緒。如今的市場競爭已經不再局限于拼價格拼容量,變“爆火”為“長紅”,堅守和轉型同樣關鍵。
國貨自強,從來都不只是一句簡單的口號。期待國貨品牌順應市場規律和消費者的需求方向,生產出更多有特色的產品,不斷豐富“國貨”標簽下的商業文化內涵。(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