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由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聯合開展的 2023 年“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教育宣傳月”活動正式啟動。消費者權益保護與整個社會經濟民生的發展利益攸關,我們先來看一個侵害消費者權益的例子:
反平安信用卡催收?小心有詐
前幾個月,平安銀行與同業銀行分享線索時發現,客戶張女士可能存在代理投訴風險。平安工作人員隨即撥打張女士電話,告訴她可能存在代理投訴的風險,需要過來平安銀行網點面談。次日,張女士來到了網點。在接待過程中,平安的工作人員通過積極溝通,向張女士普及非法代理投訴可能存在的風險和隱患等相關信息。最終張女士承認:由于自己的信用卡逾期了,于是她通過網絡媒介聯系到中介,并向非法代理中介提供了自己的個人信息,前后共支付了高達萬元的手續費用。為挽回張女士的損失,平安工作人員協助張女士撥打110報警……
以上案例就是一個典型的非法代理投訴中介對消費者錢財造成損失的例子,而這種例子在網上搜索結果中不難發現,已經被新聞媒體曝光了很多次了,但是,仍然有不少消費者繼續上當受騙。
揭開反平安信用卡催收維權的真面目
一些不法分子打著為消費者“維權”的旗號,專門辦理所謂“代理催收”業務,實則以“維權”之名騙取消費者的資金,有些甚至已形成“代理催收”的隱蔽“黑色產業鏈”,嚴重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擾亂金融市場正常秩序。
如果相信了這些反平安信用卡催收維權代理中介,并授權讓他們處理,那么不良后果與隱患極大,主要有以下三個風險:
風險一: 個人信息泄露隱患多。(消費者將重要個人身份信息、個人金融敏感信息等提供給非法代理方,卻面臨信息被不法分子非法出售、非法使用的風險。)
風險二:征信、經濟方面損失難以追回。(有的反催收公司打著“ 咨詢費 ”等名義,收取消費者若干比例的費用后直接拉黑消費者,造成消費者直接的經濟損失。有的消費者輕信非法代理方所謂的“ 維權”方法,拖延或暫停還款而拒絕與銀行溝通,很可能因逾期還款導致消費者個人征信信息產生不良記錄)
風險三:偽造材料,涉嫌違法犯罪。(在一些反催收組織的教唆蠱惑下,部分消費者參與編造事實、提供虛假材料,從而進行惡意投訴,還可能面臨法律風險,涉嫌違法犯罪。)
平安銀行溫馨提示
平安銀行在此提醒廣大消費者要選擇正確方式處理平安信用卡催收,守護好自己的信用名片,警惕反催收維權代理的套路。以下四種方法可供廣大消費者學習借鑒:
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以及借貸觀念,不要不計后果盲目使用信用卡;
增強信息安全意識,不要輕意泄露個人信息和家庭信息;
信用卡債務償還方面遇上問題,可以考慮使用信用卡的最低還款政策。既能很好地保護個人信用,也能緩解一時的經濟壓力;
拒絕非法代理維權行為,警惕參與非法“代理維權”,不輕信虛假承諾,拒絕參與違背合同約定、提供虛假信息、編造事實的惡意投訴。
總之,莫輕信反平安信用卡催收維權代理中介,切實保護個人利益!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