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鱉共養’技術易學,效益很高。”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十八崗村的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張朝俊介紹,選擇水源條件好、地勢平坦、保水性好的稻田,每畝放養中華鱉150只,每只1斤左右。運用生態學原理和生物技術手段,做好種植養殖管理,前后八九個月時間,可畝產中華鱉約150公斤,加上一季水稻1000斤左右,畝均純收入超過1萬元。同時,減少化肥、農藥和魚藥使用量,能夠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農產品品質。
近年來,定遠縣發展“稻鱉共養”產業,在提高水稻經濟收入的同時,又可增加鱉的經濟收入,還能為當地村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2021年,身為科技特派員、高級農技師的張朝俊,受定遠縣委組織部委派,到十八崗村任黨總支第一書記。
“效益是一切新模式探索的基礎和根本,也是一切新模式示范推廣的動力和源泉。”就任半個月,張朝俊就舉辦了“稻鱉共養”技術培訓班。
“這個模式有前景。”通過培訓班,定城鎮十八崗村種養家庭農場負責人姚新勝發現了商機,買了1500只鱉苗,開始在16畝稻田中試驗養殖老鱉,很快獲得了收益。“每年9月初收割完早中稻后,開始放水進田,養殖老鱉。到第二年5月開始陸續銷售,一直持續到12月。老鱉價格高、行情好,批發價每斤能到80元。”姚新勝說。
雖然“稻鱉共養”的效益得到驗證,但村民們擔心資金不足,不敢大規模投入養殖,產業規模遲遲無法擴大,經濟效益不明顯。為此,建設銀行安徽滁州市分行和定遠縣政府簽訂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示范區方案,圍繞定遠縣特色農業產業,在資金投入上“下猛藥”。
“我們創新推動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設立‘黨建引領金融服務室’,為發展產業有資金需求的農戶辦理貸款。”建行滁州市分行客戶經理吳闖介紹,目前已完成村級AAA級授信,全村農戶總數1502戶,已授信1218戶,其中A級信用戶211戶、AA級信用戶563戶、AAA級信用戶444戶。
數據顯示,目前該村已使用貸款農戶總數380戶,貸款總額1666萬元,農戶信用信息入庫率86.56%。
資金問題得到有效解決,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稻鱉共養”項目,現已發展到定城鎮、池河鎮、藕塘鎮、朱灣鎮和蔣集鎮等7個鄉鎮的12戶農戶。目前定遠縣“鱉稻共養”示范基地已超過1000畝,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近1400萬元。
銷路穩定、規模擴大,原本一切往好的方向發展,但一年后,正值甲魚上市季節,張朝俊卻坐在田埂上犯愁。“10月下旬,老鱉平均體重可超3斤,屆時全部捕撈出售。9月是最關鍵的時期,每天都需要投喂小魚、小蝦和螺螄飼料,沒資金了怎么辦?”
鑒于十八崗村部分土地已經流轉出去,土地租金收入可觀,2022年9月,建行滁州定遠支行以該村集體流轉出去的土地租金作為質押,通過特色信貸產品“裕農快貸”,對村集體進行授信,為十八崗村發放信貸資金158萬元。
“這筆貸款今年9月到期。5月末,張朝俊聯系我們支行,希望在貸款結清后增加額度。根據產業發展情況,我們做了個評估,預計增加授信290萬-300萬元。”吳闖介紹。
近期,建行滁州定遠支行還組建突擊隊深入田間地頭,為全縣村集體經濟組織發放信貸資金5939萬元,授信業務覆蓋全縣22個鄉鎮、251個行政村。
“有資金支持,我們村可以擴大養殖規模,號召更多的村民加入養殖項目中來,帶領大家共同致富。”據悉,張朝俊正在拓寬稻養品種,已帶動定遠縣十三妹小龍蝦產業科技有限公司在十八崗村流轉200畝土地,從事“稻鱉魚蝦生態高效共生新模式”技術示范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