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農業農村部發布《2023年農業轉基因生物監管工作方案》。《方案》指出,要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種產業化步伐的決策部署,積極支持依法依規開展生物育種研發應用,嚴厲打擊非法制種、非法種植等違法違規行為,著力提升監管能力,強化監管責任落實,確保各項法律法規有效貫徹執行,為生物育種產業化發展營造健康有序的環境。
近年來,生物育種產業化相關的各項政策、制度不斷推出,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發應用速度持續加快,這對轉基因生物食用安全評價提出了更高要求。近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卓勤圍繞“轉基因生物食用安全評價”話題,展開科普交流。
卓勤表示,轉基因技術是現代生物技術的核心,通過轉基因技術可以培育抗病蟲、耐除草劑、抗逆、品質改良、養分高效等特性的新品種,對增加產量、降低農藥、肥料等化學品的使用,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改善產品品質等具有重要作用。
卓勤介紹,轉基因生物是指通過轉基因技術對基因組進行了修飾后的生物,又稱為“基因修飾生物”,以轉基因生物為原料制作加工而成食品或者添加劑就是轉基因食品。按照轉基因食品的原料來源,可以分為植物轉基因食品、動物轉基因食品和微生物轉基因食品,其中95%以上是植物轉基因食品。全球有32種轉基因植物批準進行商業化種植,有一些可以制成轉基因食品,如大豆、玉米、油菜、馬鈴薯、番茄、水稻、南瓜、蘋果等,其中大豆、玉米和油菜占比最大。值得關注的是,我國目前大面積種植的轉基因作物僅有棉花和番木瓜。批準進口的有轉基因棉花、玉米、大豆、油菜、甜菜、番木瓜及其相應的加工品,其中甜菜和番木瓜進口極少。進口的轉基因玉米主要用作飼料,大豆、油菜主要用作飼料和榨油。2022年底,我國又新批準了轉基因苜蓿和甘蔗的進口安全證書。國內市場上常見的轉基因食品主要是番木瓜、大豆油、菜籽油。
“自1996年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種植以來,全球累計種植轉基因作物已超過400億畝,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幾十億人口食用轉基因農產品,沒有發生過1例經過科學證實的安全性問題。”談及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卓勤表示,從科學角度看,轉基因產品的安全性主要體現在吃了對人有沒有不良影響以及大面積種植對生態環境有沒有不良影響兩方面。轉基因產品上市前需要經過毒性、致敏性等食品安全評價,以及基因漂移、生存競爭能力、生物多樣性等環境生態影響的安全性評價,確保通過安全評價、獲得政府批準的轉基因生物,除了增加人們希望得到的性狀,例如抗蟲、抗旱等,并不會增加過敏原和毒素等額外風險。
卓勤指出,轉基因食品的安全評價包括毒性評價、營養學評價、致敏性評價以及非期望效應的研究。轉基因安全證書在發放之前,需經過實驗研究、中間試驗、環境釋放、生產性試驗,最后才到申請安全證書階段。就食用安全來說,在早期,通過實驗研究、中間試驗階段,分析其是否可能具有毒性和致敏性。后期會通過系列試驗,包括蛋白的熱穩定性試驗、體外模擬胃液蛋白消化試驗、經口急性毒性試驗、大鼠90天喂養試驗、成分檢測等對食用安全進行全面的評價。所以,目前關于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有權威結論,即通過安全評價、獲得安全證書的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都是安全的。
糧食安全始終是保障國家安全的頭等大事,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卓勤認為,轉基因技術在生物育種領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術,它可以使不同物種之間的基因進行重組,高效精準地賦予轉基因產品各種優良性狀,這是傳統育種技術所無法實現的。隨著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等技術的發展,轉基因技術在生物育種領域的應用和發展不可限量。推進轉基因技術研究與應用,是著眼于國際競爭和現代化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徑。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