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滄州市針對基層醫改中存在的資金下沉、病員上浮、鄉鎮衛生院吃“大鍋飯”、醫療收入明顯下降等問題,在東光、吳橋、青縣等縣深化改革,激發了鄉鎮衛生院的發展活力。
這項改革堅持由政府主導,不額外增加財政投入,不增加群眾負擔,改革人事管理機制,實行全員崗位競聘;改革財政補償資金分配機制,放寬財政補償資金及單位結余資金的使用權限;改革內部收入分配機制。
在內部收入分配機制改革方面,打破原有人員工資分配模式(包括基本工資和績效工資),由衛生院根據崗位績效考核結果確定,充分體現多勞多得、優績優酬;績效分配向臨床骨干及職責重、風險高的崗位人員傾斜;適度提高臨時聘用人員中有資質人員或業績突出人才的待遇;實行院長年薪制,年薪數額為單位在編人員平均年薪的2.5倍,完成全年各項目標任務并考核合格后才能兌現。
據滄州市財政局社會保障科科長鄒殿華介紹,改革極大地釋放了衛生院的內在發展活力,改革前后對比成效明顯。
醫療收入下滑的局面得到徹底扭轉,診療人次、業務收入大幅度提升。以東光縣最早改革的連鎮衛生院和東光鎮衛生院為例,2015年,連鎮衛生院實現醫療收入103萬元,比上年增長143.55%,門診及住院人次分別增長45.71%和115.85%;東光鎮衛生院實現醫療收入130萬元,比上年增長44.5%,門診人次和住院人次同比分別增長98.5%和133.7%。
醫務人員積極性提高。改革前,由于存在“大鍋飯”的問題,衛生院干部職工普遍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遇工作躲著走,遇病人推著走。改革后,個人收入完全與工作量、工作業績掛鉤,充分調動了醫務人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形成科室之間比著干、科室內部爭著干的良好局面,醫務人員的工資收入也有了較大幅度增長。
2015年,連鎮衛生院職工人均月工資增長近千元,業務骨干月工資最高時達到1萬余元。東光鎮衛生院職工人均月工資增長537元,最高的月增長2000余元。
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緩解。改革后,衛生院服務態度、服務能力和醫療水平都有提高,群眾看病就近方便,解決了去大醫院排隊、收費高、醫保報銷比例低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