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為解決宜昌市部分企業直接融資比率偏低、杠桿率偏高且融資成本高的問題,市財政局改革創新,發力供給側,多措并舉推進企業去杠桿。
一是引導企業擴大直接融資。鼓勵和支持中小企業通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預算安排3000萬元,對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新三板”和“四版”掛牌、債券融資等給予相關獎勵。截至目前,天宜機械、宜都運機、金海科技等5家企業已兌現獎勵。
二是不斷創新財政金融產品。在鞏固完善“財政科技創新貸”等六大財政金融產品基礎上,推出“財政調度資金委托貸”、“財政出口增信貸”,八大財政金融產品撬動銀行貸款136.28億元,全市729家企業受益。
三是完善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安排八大財政金融產品風險補償金6000萬元,減少金融機構后顧之憂;對市中小企業擔保公司增加注資1億,使其注冊資本達到5億元,提高其融資擔保能力;安排2000萬元對符合條件的中小微企業給予一定的保費補助。
四是用好用活三峽產業引導股權投資基金。強化三峽產業引導股權投資基金的吸附放大作用,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流向種子期、天使投資、初創型企業、創新型園區,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截至目前,國投產業升級投資基金、興發高投新材料創投基金等5支子基金正式注冊落地或通過評審,總規模達20.5億元。
五是積極穩妥推進企業優化重組,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市級財政與武鋼集團、長安信托公司、國投集團共同出資組建200億元的宜昌綠色發展基金,首期出資100億元,支持優質企業開展上下游兼并重組,引導“僵尸企業”平穩退出。安排市級就業資金6845萬元,優化資金分配結構,支持轉崗就業、扶持創業、公益性崗位安置,合理安排分流職工,維護其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