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黔江區按照“多個口子進、一個口子出”的原則,整合各類資金6.2億元,集中財力支持扶貧攻堅,全區65個貧困村有望在今年全面實現脫貧摘帽,貧困村舊貌換新顏。
聚沙成塔,備足扶貧“糧草”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扶貧資金就是扶貧工作的“糧草”。區財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整合涉農部門資金,聚沙成塔,做大了扶貧資金“蛋糕”,集中財力保障全區扶貧工作開展。
據了解,區財政局通過預算調整優化支出結構,新增扶貧資金1500萬元;同時整合項目資金,將扶貧辦、農委等部門涉農資金整合歸口區扶貧辦統籌使用;另一方面積極盤活存量資金,按要求將存量資金收回統籌,優先保障貧困村投入需要,還整合社會資金,將區縣幫扶資金、社會捐贈資金2500余萬元交區扶貧辦統籌安排;通過多渠道、多方式整合,目前已籌集資金6.2億元用于扶貧攻堅。
注重統籌,補足貧困“短板”
“這水泥路走起太好了,以前雨天出門一身濕,現在下雨鞋都不會濕了”,中塘鄉迎新村3組居民任興勇介紹。他所說的水泥路正是該村實施扶貧項目建設的人行便道,也是該村彌補的扶貧“短板”之一。
按照貧困村“八難八有”要求,缺啥補啥,統籌安排項目資金,每個扶貧村村均資金投入達到1000萬元以上。在項目安排上,實行村申報、鄉鎮審核、扶貧領導小組審批,注重項目規劃,將每個項目對應到每筆資金,對應到部門,對應到鄉鎮,對應到貧困村,確保項目落地、資金安排不重復。
截至今年6月底,在“硬件”設施建設方面,新建、改擴建村道公路共1146公里,硬化村道路343公里;解決6.14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實施772戶農村危舊房改造。在壯大貧困戶“錢袋子”方面,建成獼猴桃、脆紅李、中藥材等產業基地3萬畝,發展蠶桑、烤煙等4.8萬畝,建成高山生態避暑納涼和農業觀光體點12個,培育示范戶152戶。在改善公益設施方面,改善村小學條件19所,改造村衛生室16個,配置40個村衛生室醫療設備,新建和維修農村文化室65個、村級便民服務中心36個,貧困村的生產生活條件發生顯著變化。
精準發力,強化扶貧“兜底”
“現在在家創業有政策扶持,還可照顧家人,比外出打工強多了”,黃溪鎮共林村李善澤介紹,他家四口人,以前在外務工,今年通過小額扶貧貸款政策貸了3萬元,現在辦起了家庭農場,養了近10頭肉牛,當起了“牛老板”。
據了解,該區針對性貧困戶“貸款難、搬遷難”等問題,針對性出臺了補丁政策,增強貧困戶的“造血”能力。一方面設立扶貧小額貸款風險補償金500萬元,按照1:10的比例放大貸款規模,向貧困戶發放3年期5萬元以內的“免擔保、免抵押”的扶貧小額貸款,解決貧困戶發展產業資金瓶頸,已發放345戶貸款839萬元。另一方面支持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增強自身發展能力,除市上的補助政策外,本級還按2000元/人的標準,支持高山生態扶貧安置點基礎設施建設,2015年以來已搬遷1.7萬余人。
同時著眼于解決貧困群眾的實際困難,加大“輸血”力度,強化“兜底”幫扶。建立400萬元貧困醫療救助基金,專項用于貧困對象在享受各項醫療政策后,對自費部分按比例給予救助,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完善貧困戶教育資助體系,增加資助學生2100人次,為709名貧困村大學生辦理生源地助學貸款,建卡貧困戶教育資助實現全覆蓋;實現了扶貧線與農村低保線“兩線合一”,新增農村低保2910人,切實解決困難群眾生產生活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