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李克強總理點名的“雷評”(雷電災害風險評估),在一場“雷厲風行”的改革中成為“歷史”。去年4月的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針對一些中介評估亂象表示,現在要建一個項目,評估環節包括環評、水評、能評、震評、交評、雷評、氣評等,“都被人編成了笑話”!(8月3日人民網)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把推進簡政放權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大事,不斷簡化審批流程,優化窗口服務,兩年多來,國務院相繼取消和下放了800多項行政審批事項,改革成效不斷顯現。這不僅使群眾真正享受到了簡政放權帶來的紅利,也進一步踐行了為人民服務這一神圣宗旨。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當前一些地方和部門在行政審批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工作中仍存在一系列諸如“雷評”式的“行政包袱”問題,使得群眾不勝其煩,企業重負層疊,有關部門卻“不動如山”,一些庸懶作為成為了“笑話”、“段子”,依舊“照章辦事”、不予改觀,更有甚者舍不得“割肉”、舍不得“讓利”,秉持一種一切向上看的想法,就等著外力推動加以改革,時常陷入一種走不動、邁不出、落不下的尷尬境地,這極大的拉低了政府工作效率。
事實上,許多問題不是不能改,許多“包袱”不是不能丟,不論是個人還是集體,群眾還是企業,要的是真正的便捷和實惠,要的是政府部門少壓一些包袱,而諸如“雷評”這樣雷打不動的行為恐怕真的難以服眾。上級領導教育勸導也好、點名批評也好,畢竟只是一種督促之舉、糾正之舉,是基于“根本需求”的錦上添花,只有真正著眼于客觀環境,看到現實所需,主動作為、勤于改革,才能真正實現政府用權合理化,才能真正對社會集體、個人有所交代。
當然,我們也應該認識到,諸如“總理”點名的上級督促“快鞭”確有一種推力,改革改出的紅利和實效也應該予以肯定,只是其目的性、導向性還須有所規正,只有變由被動的“等”轉換為主動地“做”,才能真正取得簡政放權之效。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一項好政策誕生實屬不易,凝結了諸多勞動和智慧。政策從中南海開花,再到基層結果,這事關政策出臺的“最先一公里”和政策落實的“最后一公里”。只有主動丟掉不必要的“行政包袱”,為深化改革之路鋪陳一條真正的“快車道”,才能真正把政策從藍圖變為現實,讓老百姓及時享受政策實惠,不負百姓福祉之托,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