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資產管理市場保持快速發展。4月6日,光大銀行與波士頓咨詢公司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底,包括銀行理財、信托、保險資管、券商資管等在內的中國泛資產管理市場管理資產總規模約93萬億元,2012年至2015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達51%。
“商業銀行轉型將是資產管理市場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光大銀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張旭陽說,目前,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模式面臨諸多挑戰,如不斷深化的利率市場化改革使得利差收窄,直接融資提速所導致的貸款脫媒等,商業銀行須改變業務模式和運營模式。這種變革將把銀行從傳統的存貸中介變為數據分析者、服務集成商、交易撮合者和財富管理者。“變革的路徑就是通過資產管理業務,讓銀行成為直接融資體系和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者。”
此外,報告顯示,未來5年我國資管機構的競爭態勢將有所改變,銀行仍為中堅力量。得益于直接融資的提速,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將較快增長,而依賴于通道業務的資管機構則面臨轉型。
據了解,全球資產管理市場經過多年發展,資金構成基本穩定,機構資金占比60%左右。其中,養老金和保險分別占35%和15%;個人資金占40%左右,主要來自于公募基金、私人銀行等。我國資管市場的資金構成則恰好相反,機構資金僅占40%左右。
報告認為,隨著養老金管理的完善以及險資規模的擴大等因素發揮作用,未來機構資金占比將進一步提高。
波士頓咨詢公司合伙人何大勇說,全球資產管理機構各具特色的發展逐步形成了四大差異化的模式,即全能資管、精品資管、財富管理和服務專家。我國資產管理市場并不缺少規模領先的資產管理機構,但缺少專業化、差異化的機構,資產管理機構需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找準定位。
同時,報告指出,剛性兌付日漸成為我國資產管理行業轉型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提高資本市場效率、豐富資管產品、健全和完善資管行業的法律和監管等,將為行業長期健康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張旭陽表示,銀行理財打破剛性兌付的關鍵在于按照“風險可隔離、風險可計量、投資者可承受”的路徑設計產品,使基礎資產的收益與風險真正過手給投資者,回歸受托代客業務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