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調查發現,從包括社區團購經營在內的反壟斷系列監管開始,多家互聯網平臺都在積極配合監管調查。不過,這場“菜籃子”賽馬并未因此而停止,而且,社區團購也不僅僅是賣果蔬,日用百貨、服飾等亦擠入團購之列。而伴隨著高歌猛進,商品質量和品控問題成了隱憂。
客觀上講,社區團購模式有其可取之處。社區團購采用“預購、自取”方式,對于消費者來說,預購可滿足小眾化、個性化購物需求,而且通過電商平臺小批量購買更有議價空間;對于電商平臺而言,預購可實現按需采購,降低庫存成本,提升盈利空間。而自取則可解決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問題。
正如一顆種子要長成參天大樹,必須經過精心培育,社區團購要實現健康發展,并逐漸走向成熟,也必須進行精耕細作,及時對那些瘋長出來的雜亂“樹枝”加以修剪。去年年底,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出臺“九個不得”,就是要給社區團購存在的大規模補貼等跑馬圈地行為套上緊箍咒,為低價傾銷等不正當競爭行為按下禁止鍵。
而在社區團購當下的“亂枝”中,除了大規模補貼,還有一個亦應引起足夠的重視,那就是某些商品真假難辨。據媒體報道,有消費者在一社區團購平臺購買了阿瑪尼滿天星女款手表,實付金額599元。價格確實便宜,但卻被第三方鑒定平臺鑒定為“假貨”。盡管這款手表的真假尚無定論,但社區團購目前存在的商品質量和品控問題確實令人擔憂。社區團購絕不能淪為劣質商品甚至假貨的泛濫之地,這不僅是“九個不得”劃定的紅線,而且也事關社區團購能否走下去。試問,若對假冒偽劣商品聽之任之,怎么留住消費者信任?而失去消費者信任,社區團購又靠什么走下去?
怎么治?抓住關鍵環節。社區團購產業鏈通常包括供應商、電商平臺、“團長”和消費者四個環節。電商平臺作為“團長”及供應商之間的橋梁、消費者購物的渠道,不僅有責任對供應商商品的質量做好把控,對“團長”的行為加強監管,而且也有責任及時回應消費者質疑,自覺維護消費者權益。當然,消費者自身也要保持理性,別輕易被低價沖昏了頭腦,而若遭遇假冒偽劣商品,要主動拿起法律武器,讓制假售假者付出應有代價。 (胡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