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多家媒體報道,近日,不少家長前往知名連鎖培訓機構優勝教育總部退學費時,發現該公司已人去樓空,與此同時不少分部也宣布停業,這讓不少家長懷疑優勝已經卷款“跑路”。同時,優勝教育法人也已變更。
連鎖教育機構知名度高、市場口碑好,是不少人消費時的首選,“花了大價錢就是為了圖省心”——這是不少消費者的心聲。但現實總是殘酷的,優勝這般突然“跑路”的操作不僅讓省心無從談起,更是讓不少消費者堵心、徒增煩惱——據統計,優勝拖欠家長的學費少則兩三萬,多則數十萬,遭遇退費難問題的家長共計超過200人,累計欠款金額達到上千萬。不僅如此,有優勝員工向媒體訴苦,優勝還存在降薪、欠薪,甚至逼迫員工主動離職等現象。
其實,預付費消費一直是消費領域的“大坑”,今年已經出現多起知名連鎖餐廳、早教機構、健身房出現資金鏈斷裂,進而影響經營的事件。而無一例外,這些知名企業處理問題的方式也都驚人一致:撤柜閉店,卷款“跑路”。可以說,這般“跑路”,已經成為一種既侵害消費者權益也侵害勞動者權益的“惡性病”。
而權益受到侵害后,消費者和勞動者又常常會陷入投訴無門、無人擔責的窘境。比如,有的企業以連鎖加盟店與總部間只是品牌輸出的合作關系,雙方之間分屬不同的經營實體為借口逃避責任;有的企業轉移、隱匿公司財產,即使消費者和勞動者維權成功也拿不到相應的賠償;更有甚者甚至徹底注銷企業“玩”人間蒸發。
雖然相關部門針對預付費消費領域曾出臺專門的工作管理辦法,但在實際執行中,因為預付費消費商戶多為企業體量小、營業額不高的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囿于執法隊伍人手不足,相關備案、監管、執法工作難以事無巨細、面面俱到,這便給了一些不良商家鉆空子的機會。
加之此類糾紛在定性時,多被認定為一般性質的消費糾紛,即使一些案件已經明顯帶有詐騙等其它刑事犯罪的特征,也難被進一步認定,懲戒缺位正是一些企業侵權行為肆無忌憚甚至變本加厲的另一個原因。
既然企業卷錢“跑路”已成為一種常見的“惡性病”,那么治療還需用“猛藥”。首先針對預付費消費的監管、執法短板需補齊,如對預付費消費的資金的監管可設置專用戶頭,防止消費者儲值金額被惡意挪用、流失;適當提高預付費消費商家的準入門檻,利用大數據、社會征信系統篩查,將明顯缺乏必要資質、資金實力等的企業排除在預付費消費經營許可之外。
其次,需要加強對于惡意“跑路”行為的懲戒力度。如對于“跑路”的企業代表人、實際經營者、實際受益人等,有必要將其違法行為接入社會征信系統,比照失信被執行人限制其超過生活所必需的高消費。對于案件性質已經出現變化,不適宜再以普通消費糾紛定性解決的,相關部門要勇于承擔責任,更加主動、積極去化解矛盾糾紛。
在進行預付費消費時,消費者也需擦亮眼睛,切莫聽信商家花言巧語、貪戀小便宜,避免一次性充值、預付金額過多,量力而行、適度消費。同時,在相關企業就業時,勞動者也需提高警惕,簽訂勞動合同,切實維護好自身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