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收緊對外直接投資,嚴防資本外逃。這是上周國際輿論炒作最熱的話題。
李乾韜
中國收緊對外直接投資,嚴防資本外逃。這是上周國際輿論炒作最熱的話題。
11月28日,國家發改委、中國人民銀行、商務部、國家外匯管理局四部門負責人在答記者問中提到,為進一步防范潛在風險,政府將對跨境投資交易實施嚴格審核,繼續對所有境外投資交易推行備案制管理。
消息一出,外媒隨即開始猜測措施包括:投資額超過100億美元的對外投資將受嚴格審查;對投資額在10億美元以上的非主營項目大額并購投資嚴格審核;國有企業10億美元以上的境外房地產交易也將接受嚴格審查。更有路透社援引中國銀行(601988,股吧)業人士的消息稱,國家外匯管理局要求銀行在辦理資本項下業務時,針對單筆購匯、付匯、本外幣支出等值500萬美元的交易,需要事先向外匯局進行大額報告。
在國內,不少專家將其解讀為“一個與‘鼓勵互聯網金融及民間借貸、房地產去庫存、大力發展股市’一樣經歷前后180度大轉彎的政策”。不少企業開始對跨境并購的前景擔憂,世邦魏理仕甚至就此發布報告稱,國內一線城市的物業將迎來一波新的快速上漲。
在我看來,這是一次典型的誘導式誤讀。誠然,為對沖人民幣貶值,中國外匯儲備而今已經降至2011年3月的水平;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年內累計下跌近6%,可能引發更多資金流出;美元本月加息幾乎是鐵板釘釘;今年前9個月中國的并購交易總金額達到5309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也使中國超過美國成為全球企業資產的最大買家,成為大量資金轉移到國外的重要渠道。這些看上去足以支撐中國收緊對外投資的觀點,忽視了兩個最基本的事實:一是人民幣依然是強勢貨幣,二是中國對外投資依然還是備案制。
一般而言,匯率是兩種貨幣價格的體現,而人民幣匯率是對一籃子貨幣,對美元雖然貶值,但是就一籃子貨幣而言,人民幣還在升值,最關鍵的是,其實美元也強不到哪里去。換句話說,如果美元最強,那么人民幣就是第二強。即將到來的美元加息,將造成全球資本市場的外溢性,廣泛沖擊全球所有貨幣,而人民幣無疑是抗沖擊能力最強的。事實上,今年以來,相對歐元、日元等其他全球主要貨幣對美元貶值的程度,人民幣恰恰是最少的。
自2014年推行的中國對外投資備案制度,更是一項基于人民幣國際化戰略的長期制度安排,不可能短期內發生根本性改變。中國正在構建經濟全面開放新格局,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擴大,在全球生產鏈位置的前移,都要求中國繼續擴大和深入開放,都要求中國企業進行全球資源配置,更高層次地參與全球經濟協作和分工。人民幣國際化基礎上的中國企業國際化,是時代的呼喚,是中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重大國家戰略的必由之路。
但中資海外并購要控制好節奏,宜穩不宜急。近兩年,中國資本紛紛出海并購,速度之快,令人咋舌。2015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356億美元。同期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超過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00.7億美元。對外投資首超吸引外資,中國開始步入資本凈輸出階段,首次成為資本凈輸出國。僅僅9個月之后,中國便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資本輸出國。
在全球配置資產是大趨勢,但增速太快未必好。大舉投資海外地產物業,激情并購賺快錢,屢屢在市場最高點搶資產,頻頻高溢價,企業對在境外并購的目的性和必要性等基礎工作研判不足,對并購項目沒有進行充分論證……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兩年來暴露出諸多盲目性和不成熟。特別是在人民幣貶值預期下,人民幣國際化與企業國際化步伐應相協調,警惕偽裝成對外投資的資本外流。畢竟,剛學會走路就疾速狂奔,難保不會摔個大跟頭。
(作者系時代周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