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評論指出,歐佩克周三達成減產協議,刺激油價曾9%,見49.44美元,昨再微升1%。但油價受制三座大山:強美元持續、美頁巖油商增產及供求失衡,料在50美元附近有波幅無升幅。這篇文章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美頁巖油成本降 歐佩克失定價權
外界對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簡稱歐佩克)等能否達成減產協議,本來并不樂觀,惟在沙特與俄羅斯齊「捱義氣」背起近半4成擔子下,終含淚有成果,明年1月起歐佩克日減約120萬桶,為期半年,視乎形勢可延期半年,非油產國則日減60萬桶。沙特與俄羅斯愿各自日減48.6萬桶與30萬桶,其實是情非得已,因油價若挺不住,她們的財政血洞無法縮減,代價恐更高得多。
然而,據國基會組織(IMF)今年10月估計,沙特要平衡財赤,油價需企于近80美元一桶,現實卻是減產要令油價升至60美元亦已甚難,底因有三。
其一,強美元持續。美國12月加息幾成定局,且明年特朗普上任后,推財政刺激方案令通脹升溫,已有大行預料明年將再加息2至3次,以美元計價的油價,自然易跌難升。
其二,石油舊秩序已因美頁巖油冒起而進入新秩序,歐佩克再難呼風喚雨為石油定價。石油大崩價本來就是沙特帶頭的歐佩克為封殺冒起的美國頁巖油,而在歐佩克割喉戰下,頁巖油紛創新技術大減開采成本,目前已約為40美元一桶,重啟油臺生產亦只需4個月,倘油價升上55美元,油商便會大舉增產。而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揚言鼓勵石化能源生產,將廢除環保限制,成本有望進一步降低。
供過于求未解決 新平衡需時長
何況,即使在舊秩序下,歐佩克成員國過去屢見違君子協議超產,據統計平均超產4.8%。如按今次計劃減產3.6%計算,所謂減產恐淪為明減實增,成效大有疑問。
其三,全球經濟前景仍不明朗,如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耗國中國的經濟仍在L形筑底,令環球石油需求仍難大振,今次減產估計只能減低供求失衡,而非扭轉局面。事實上,國際能源署(IEA)上月月度報告便指出,不但歐佩克產油量創歷史新高,全球石油需求增長亦較預期低,故評估全球供應過剩問題仍未解決,故油市需更長時間才可重新平衡。
正因這三頭油價攔路虎,縱使兩大產油國沙特和俄羅斯擬聯手托價,令市場憧憬而油價炒升,再試上沖今年約52美元高位,但油價或陷有波幅無升幅、在50美元附近上落格局。(文章來源:h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