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經過華誼團隊審稿,馮小剛的討王檄文斷出不來。
在華誼《我不是潘金蓮》上映首日,馮小剛向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開炮,稱影片排片受到萬達院線擠壓。這炮打得凄婉、矯情、酸溜溜,傷敵傷己。馮小剛以導演的身份,站在文化的情懷上向資本的銅臭宣戰:“您(指王健林)就是制氣!倒是讓小女子(自稱)發現了您在大格局之下,還有一顆在商不言商的童真之心。”馮導還說,王老板格局不夠大。
馮導錯了。馮導是個有情懷的導演,但他也是個商人,是個資本人,他是華誼的大股東。最近的一筆交易是,去年11月,華誼出資10.5億元買下了浙江東陽一家公司美拉傳媒公司70%的股權。這個美拉是個什么香餑餑?當時轉讓時,資產總額1.31萬元,負債總額1.91萬元。華誼傻嗎?當然不——響當當的馮導持股99%。而且,馮導說了,我會努力工作,美拉會不斷來銀子,2016年不低于1個億的凈利潤,2017年到2020年每年比上一年凈利潤增長不低于15%。這樣5年下來,要賺到4.72億元。所以,馮導有壓力,不僅是作為導演對藝術的情懷,還有作為商人對資本的承諾。
甭拿情懷說事,大家都在商言商,扯平了。
激起這場口水戰的是“小墻皮”葉寧。葉寧歷任萬達院線總經理、五洲電影發行有限公司董事長等職,去年離開。今年2月,華誼公開任命葉寧為華誼兄弟(300027,股吧)影業CEO,并被提名為董事候選人。叛將呀,焉有不殺之理?
萬達少東家王思聰在回應馮導時提到一個詞“敬業協議”。我琢磨半天才明白,是“競業協議”。這在商界很尋常,包括保密協議、回避協議等。不知為什么,葉寧叛逃后,萬達沒有據此追責之,而口水仗起,大家也不認真此事。如果這個競業協議是真實存在,是合法的,這就不是“正常的人員流動”,華誼先輸了一陣。
如今“正常的人員流動”很尋常。比如一家房地產企業現正轉型金融,最近廣發英雄帖,招募一位金融方向、分管網絡信貸和征信等業務的副總裁,年齡在38歲至53歲之間,要求來自銀行、央行或銀監會,銀行是五大國有控股銀行和三大商業銀行的總行部門總(電子銀行)、省分行行長或副行長,央行是業務司的副司長,銀監會是總部副主任、各省分局副局長,800萬年薪+股權。對這明目張膽的挖角,想必各莊都有抵制誘惑的高招。而對那些一定級別的官員和國企高管,政府也有諸如兩年內不得到自己轄內任職之類的限制。萬達這么個大企業,會弄不住一個葉寧?事到如今,要用這黑道手段?
但這手段不違法。2016年上半年,萬達院線票房占全國市場13.6%,此前已經連續7年國內行業第一。算上萬達集團旗下的AMC、Oden及萬達院線并購的Hoyts,在世界上都有一號。這13.6%的市場份額遠未達到壟斷,而且中國在院線壟斷方面就沒有這個說法。
是可以拿美國說事,說美國電影產業也經歷了混亂時期,當年派拉蒙、米高梅、華納兄弟等也是集制片發行于一身,各自擁有電影院線,直到1938年,經過10年的糾結才制定了電影反壟斷法,院線與影業公司分離。但那是在美國,至少在眼下的中國,萬達不違法。就是萬達樂意自毀長城,樂意殺敵八百自傷一千,那是萬達自家的事,與他人無關。
萬達就這么赤裸裸地行事了,資本就這么任性了,像特朗普。此次據說多數網民站隊萬達,可能就是因為萬達的簡單、純粹,不拿情懷說事。而馮導,他當然知道這一通噴什么也解決不了,只會讓局面更糟,所以他不敢讓華誼審稿。
馮導是有情懷,但也得順從現實。
不要以為萬達沒拍出什么好片子就不是大咖,過去是內容第一,如今是渠道通吃。君不見,航機雜志沒什么內容,甚或全沒內容,但它的廣告價是最多了。而那漫山遍野的公號,動輒10萬+,我學習了半天也沒得其妙,后來才知道人家是花錢買的閱讀量,與內容無關。最著名的例子是馬云,他不生產一兵一彈,卻橫掃天下全無敵。
順了吧,順了就是成熟,老炮也得成熟,也得吃飯。你華誼17家影院,如何與萬達帝國對陣?
忽然想到,這是不是馮導和萬達演的一場吸引眼球的雙簧?細想又不對,如果是想吸引眼球,那是馮導自己,王老板有更重要的事情。2016年9月,萬達商業正式從香港聯交所退市,開啟了回A的進程。但就在11月21日晚,綿石投資發布公告稱,鑒于相關各方未能就本次重大資產重組的時間安排協商達成一致,公司決定終止本次重大資產重組事項的籌劃,而這次重組交易方正是萬達集團——王老板正為這事煩躁咧。
各家有各家的煩心事,各人有各人的格局。